导航

学校要闻

您的位置: 首页» 学校要闻

MENU

北京舞蹈学院民族舞蹈文化研究基地年会(2018)暨中国民族舞蹈学科理论体系建设项目发布会成功举办

  

  2018年10月13日,由我校主办,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民族舞蹈文化研究基地承办的“北京舞蹈学院民族舞蹈文化研究基地年会暨中国民族舞蹈学科理论体系建设项目发布会”在北京舞蹈学院新综合楼五楼黑匣子剧场召开。来自海内外十余个国家和中国地区的近百位学者共同出席参加此次会议及项目发布会。

  

  我校校长郭磊致开幕辞,他强调民族舞蹈文化研究基地自2014年创办以来,在促进民族舞蹈文化保护、推动民族民间文化事业发展、加强民族舞蹈文化智库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为北京舞蹈学院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希望民族舞蹈文化研究基地第二期能够继续发挥对北京舞蹈学院学科建设和国家舞蹈文化智库建设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对长期支持和帮助研究基地工作的海内外专家表示感谢。

  

  我校副校长、民族舞蹈文化研究基地负责人邓佑玲汇报民族舞蹈文化研究基地第一期工作情况,并对第二期规划进行介绍。民族舞蹈文化研究基地第二期建设以中国民族舞蹈学科理论体系建设为中心,继续贯彻开放、包容、共建、共享的理念。为推进中国民族舞蹈学科建设,建设舞蹈的中国学派,北京舞蹈学院民族舞蹈文化研究基地正式发布“中国民族舞蹈学科理论体系建设项目”。该项目围绕“民族舞蹈历史发展”“民族舞蹈基础理论与方法”和“民族舞蹈实践与交叉理论”三个领域,包括三十余个子项目。参会领导分别为民族舞蹈文化研究基地二期特聘学术顾问、首席专家、学术委员会委员、特聘专家、特聘研究员和中国民族舞蹈学科理论体系子项目负责人颁发聘书。

  

  大会由北京舞蹈学院民族舞蹈文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高度主持

  

  

  本次会议主题是“民族舞蹈的记录与保护”以及“中国民族舞蹈学科理论体系建设”。上午共有九位国内外舞蹈学专家进行主题发言:北京舞蹈学院民族舞蹈文化研究基地学术顾问吕艺生教授进行题为《思忖:中国民族舞蹈学科理论体系的构建》的发言;吕艺生教授强调,理论的发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理论的发展应该伴随着时代的更迭,体现一种动态性发展,在“大舞蹈观”的视野下,理论建设不能一成不变;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一川教授在题为《塑造新时代的美好心灵——兼谈中华美育精神的内涵和途径》的发言中,指出当前美育教育的多种途径,包括以美导真,以美润善,以美塑信(信仰)等;原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马盛德研究员在题为《脱脂的牛奶还能否有奶香味——非遗保护视野下的民族舞蹈再认识》中谈到在非遗保护的境遇下,民族舞蹈教育应集中解决教育的趋同化、民族舞蹈的属性模糊以及民族舞蹈的风格异化问题;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所长方李莉研究员在题为《一带一路文化的启示——重新发现蓝色中国》的发言中指出,在历史上中国不仅有黄色文明,也同样有蓝色文明的部分,我们需要了解历史和唤醒历史,以此来理解中国文化的实质;江西省人民政府参事余达喜研究员在题为《中国民族舞蹈资源数据化体系研究》的发言中,围绕建设一个适用于舞蹈的资源数据化的数据库展开论述,并且对舞蹈的数字化采集和整理、记录与传承做了详实的介绍;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所长江东研究员在题为《民族根脉  民族情感——非遗传统舞蹈传承现状省思》的发言中,对新疆地区的传统舞蹈的传承状态做出深入分析,并且对现代科技与民族文化之间的矛盾进行思考;韩国艺术综合大学世界民族舞蹈研究所所长许荣一研究员在题为《略谈演庆堂进爵礼的产业化实践经验》的发言中,就民间传统仪式的复原与再现,民族情怀与风俗的现代体验以及韩国世界民族舞蹈研究所的研究工作做了介绍;蒙古国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额尔登其其格副教授以《蒙古贝勒格的分类》为题,对六种蒙古贝勒格舞蹈(Bii Biyelgee)的分类做了详尽的介绍,并且就蒙古族舞蹈创作过程中,地域属性不明确、舞蹈语汇不清晰、作品表达同质化等问题进行了思考;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系主任黄奕华教授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民族民间舞高等教育的活水源头》为题,强调中国民族民间舞系的人才培养要以本土文化为依据。

  

  

  

  13日,在北京舞蹈学院新综合楼308和举行了题为“民族舞蹈的记录与保护”的专家分论坛:一上半场由西北师范大学邓小娟主持,中央民族大学林继富进行评议,与会嘉宾浙江省文化馆研究员吴露生、日本藤间流舞蹈家藤间万惠、贵州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唐德松、西藏大学艺术学院罗旦、延边大学艺术学院金英花、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系张文海进行发言;下半场由天津音乐学院舞蹈系王鸿昀主持,中央民族大学林继富评议,天津音乐学院舞蹈系王鸿昀、北京舞蹈学院人文学院李北达、北京舞蹈学院中国古典舞系郑璐、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丛帅帅、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娜仁花、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林继富进行发言。分论坛一的各位专家从理论和实践的双重角度,对民族舞蹈的记录与传承进行了交流,在传统舞蹈的概念界定、日本舞踊的简介、民族舞蹈的数字化采集、民族心理和民族舞蹈传承的关系、民族舞蹈的表演场域转换和主体自觉等各方面进行了简短但充实的讲解。

  同时,在309会议室“中国民族舞蹈学科理论体系建设”的专家分论坛二。上半场由北京舞蹈学院舞蹈博物馆闫桢桢主持,北京舞蹈学院人文学院教授慕羽进行评议,中央民族大学朴永光、北京舞蹈学院芭蕾舞系杨越、华南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仝妍、北京舞蹈学院教育学院张朝霞、北京舞蹈学院人文学院吴海清进行主题发言;下半场由教育学院副院长张朝霞主持,北京舞蹈学院人文学院慕羽评议,马来西亚文化部田小芳、原青海省民族歌舞剧院院长普华杰、北京舞蹈学院人文学院马明、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中心李修建、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系张晓梅、北京舞蹈学院研究生部苏娅、北京舞蹈学院人文学院慕羽进行发言。分论坛二的各位专家围绕中国民族舞蹈学科理论体系的建设进行了充分的论述,就非遗项目传承人认定过程、芭蕾舞中的风格型舞蹈产生、民族舞蹈学视阈下的学科建设、舞蹈社会学的跨学科研究、民族和民间的概念界定、舞蹈人类学与当代中国民族舞蹈学的学科建构等方面进行了交流和展开。

  论坛结束后,大会闭幕式在综合楼五层黑匣子剧场举行。闭幕式由北京舞蹈学院高度教授主持,朴永光教授和吴露生研究员分别对两个分论坛进行总结。在“大舞蹈观”的视角和胸怀下,二十六位专家学者从不同层面对民族舞蹈传承与学科建设进行反思和审视。从真挚动人的主观感受到冷静深入的客观分析,来自舞界的各种声音交流不断、回响不断。

  13日下午,北京舞蹈学院高度教授对大会进行总结。“北京舞蹈学院民族舞蹈文化研究基地年会暨中国民族舞蹈学科理论体系建设项目发布会”圆满落幕。

  

  

  (民族舞蹈文化研究基地 文/于港 图/刘长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