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7日,我校副校长邓佑玲在图书馆报告厅为教育学院师生作了题为《坚持立德树人,建设教育强国:学习贯彻全国及北京市教育大会精神》的讲座,围绕教育的三个核心问题——“为什么办教育”、“如何办教育”、“怎么办好教育”,结合我校及其教育学院育人的根本任务和舞蹈教育的人才培养特点,带领师生研习、领悟全国及北京市教育大会关于教育论述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以进一步指导教育实践、推动教育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的“九个坚持”,并强调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所在。邓佑玲教授通过分析国际、国家时事,结合自身经验,指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与个体的发展休戚与共、密切相关,在新的中国形势和世界潮流下,培养具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是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必须把握的大是大非问题。
“六个下功夫”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精神状态的凝练概括。邓佑玲副校长援引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以舞蹈家戴爱莲先生“爱国爱校爱舞蹈”的感人事迹和科学家爱因斯坦对科学伦理的不懈追求为例,深入浅出地阐释了“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六个方面的内容。她指出,教师需要树立远大的职业信仰,具备基本的职业精神、体现良好的职业面貌;要引导学生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克服历史虚无主义,传播中国正能量;要把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的寄语“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作为座右铭,做好小事、管好小节;要珍惜美好的大学时光、短暂的青春年华,沿着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方向,培养自己的中国情怀、世界眼光和国际视野;要弘扬“天行健以自强不息,地势坤以厚德载物”的传统文化精神,敢于担当,勇于奋斗;在“美盲”当道的浮躁社会里做到文理兼备、文舞相融,作为世界的良心,推进审美教育。
百年大计,教育先行,教育要面向未来,要适当超前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不断使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邓佑玲副校长通过翔实的数据说明我国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所投入的巨大财力物力,比如全国教育经费统计快报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为42557亿元,比上年增长9.43%;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34204亿元,比上年增长8.94%,占GDP比例再次超过4%,也是我国连续第6年实现这一目标。
然而,中国教育事业面临的挑战是“大而不强”, 我国有51万多所学校、2.7亿在校学生、1600多万名教师,教育体量世界最大,但区域、城乡、校际之间的发展还不平衡,群众的教育需求差异很大,中国国情的复杂性、地域发展的不平衡性等因素使得教育公平和质量无法全面兼顾。如何运行好、发展好这样庞大而复杂的教育体系,要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定教育自信的底气”,她呼吁要发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比如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的时代价值,要拿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中国气魄,立足中国的独特历史、独特文化和独特国情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邓佑玲副校长指出,在党中央提倡全党全社会尊师重教,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的情境下,教师更要独善其身,严格自律,成为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教师。她提倡教师要像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那样“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舞蹈教师要像舞蹈家资华筠先生那样具备“三真”精神,“要有对于困惑的真实感受,追求艺术真谛的强烈愿望,对于自己思考的真切表达”,以自己的生命投入有价值的教育事业,在此过程中不断获得灵魂的铸炼,人生境界的升华,用先贤的精神点燃和照亮我们。
最后,邓佑玲副校长提出了自己对于当下教育的思考,呼吁教育回归自然、回归生活、回归童心、回归爱,提出要进行四种教育:自然教育,在越来越浮躁、喧嚣的社会让人充分感受大自然的云彩、花朵、鸟叫虫鸣,让人的心灵世界充满童话、歌谣和舞蹈;生活教育,要在生活细节中学会感恩助人、谦让宽容、自省自律;童心教育,回归无己无功无欲的赤子之心、真心、正心、审美心;爱的教育,要分享和传递人与人之间的爱。
(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