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学校要闻

您的位置: 首页» 学校要闻

MENU

寻访老校址·重走初心路

  

  

  

  在迎接建校70周年之际,为了更好地了解校史校情,在新时代砥砺“为人民而舞,为时代建功”的北舞精神,校庆工作专班在开展主题教育之际开展了“寻访老校址·重走初心路”调研活动。6月9日上午,学院党委副书记刘岚一行在著名舞蹈教育家熊家泰教授和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孙庆胜的生动讲解和带领下,在学院原校址陶然亭校区(现中国戏曲学院附属中学)重走初心路,重温北舞人走过的道路,感悟老一辈舞蹈艺术家的从艺初心。校庆办、党委宣传部、校史馆、离退办、团委、后勤基建处以及学生代表等十余人参加寻访调研,中国戏曲学院附属中学党委副书记韩俞、常务副校长衣麟等陪同调研。

 

 调研参观校园

  

 

  熊家泰教授在曾经学习练功的教学楼前讲述:“我是北京舞蹈学校(北京舞蹈学院前身)的第一届学生,毕业后一直留在北京舞蹈学院。在那时,北京舞蹈学院也是中国对外交流的金名片,世界各国的领导与舞团都会来学校参观,开展交流。学校的行政管理人员工作结束后也会坐在剧场门口看我们排练,校园氛围十分融洽。”  

  

 参观教学楼并交流

 

  

  熊家泰教授谈到:“在东郊白家庄校址刚建校的时候,学生有138位。一年级从普通小学六年级招生,其他年级是从各歌舞团的学员班和演员班招生,那个时候学生比老师年龄大的情况比较普遍。后来,建立了自己的招生体系,完善了学科专业建设,中国的舞蹈事业与北京舞蹈学院逐渐发展起来了。1956年我们来到陶然亭校址。当时陶然亭校址共15亩地,舞蹈教室18间,教职员工与学生共200多位。在陶然亭校址的教学条件大大提升,对于舞蹈学生来说,腿部的安全与舒适是极其重要的,周总理对此是非常关心的,为我们特批了一批符合标准的木材进行舞蹈教室的地板铺设。现在的条件又比以前的条件更好了,现在的起点高、平台好,学生的条件也比当时要好,越是在这种优越的环境中越是要沉得住气,戒骄戒躁。”

 

  

  孙庆胜副院长讲道:“我一毕业就在北京舞蹈学院的陶然亭校址工作,到2021年离开北舞一共36年时间,见证着北舞从发展到壮大的过程。与大家一起重返旧地满怀感概,依然记忆犹新,激动万分。目前我正参与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的国戏附中校区也就是咱们老校址的翻建工程,虽然陶然亭校址即将翻建,但是北舞精神永在。今天此行非常有意义,希望能够给北舞校史馆留下珍贵的建校“文物”,给北舞人留下更多珍贵的历史记忆,将爱国爱校爱舞蹈的优良传统传承下去。” 孙庆胜副院长声情并茂地为大家讲解当年在这里工作和生活的一些记忆犹新的往事。大家仿佛回到了那个年代,在教室、练功房、教工宿舍、办公室于一体的教学楼的楼道间,听到了师生的欢声笑语,以及舞者们踏在木地板上美妙而动听的舞蹈节奏。

  

 

  刘岚副书记讲道:“非常感谢熊家泰教授和孙庆胜副院长,在他们的带领下,我们共寻来时路。来到老校址,看到历经近70年风霜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看到戴爱莲先生跳过舞的舞蹈教室里那泛黄又珍贵的木质地板,听到熊家泰教授讲的故事,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北京舞蹈学校当年的气息,也瞬间与曾经在这里学习生活过的老一辈舞蹈艺术家有了精神上的共鸣。这就是北舞精神的传承,也是此次寻访老校址的意义所在。在北京舞蹈学院建校70周年之际,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些珍贵的历史物件,它们历经岁月磨砺,是北舞发展历史的见证,是党领导中国舞蹈教育事业繁荣发展的见证。我们将擦亮中国对外交流的金名片,营造良好的讲校史、寻初心、再前行的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和良好氛围,为人民而舞,为时代建功,全面开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舞蹈大学新征程。

  

参观舞蹈教室

 

 该木板由周总理特批而建

 

研究当年的舞蹈教室地板结构

 

  目前教学楼已列入危楼行列,虽已空置,但是仍然倍感亲切。

  

  

  教学楼前合影留念

  

   

  在曾经的白色拱门位置合影留念

  

  

陶然亭校址宿舍楼

 

                

  陶然亭校址排练厅

 

  在开展主题教育之际,北京舞蹈学院师生代表通过寻访老校址,进一步感悟北舞人在党的领导和关怀下的卓越成长,感悟北舞人“为人民而舞,为时代建功”的初心。在老一辈舞蹈艺术家的精神感染中,北舞人将礼敬先贤、守正创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服务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为己任,迎接建校70周年,重走初心路,整装再出发,在新征程上展现新时代顶尖艺术院校的新担当新作为。

  

(来源:党委宣传部,文字:大学生记者团  全峻汐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