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校研究生导师,国家一级舞美设计任冬生和敦煌舞专家史敏教授的两台工作坊《界》《伎乐天》在学校舞蹈剧场成功上演。作为我校研究生部为导师学术研究和创演实践搭建的平台,“导师工作坊”旨在通过创作和表演等舞台呈现形式,让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在自身学科专业方向开展实践性的学术探索,展示导师优秀的学术研究成果,通过打造开放式的学术空间,有效促进导师学术研究成果的整合、转换和呈现,从而“身体力行”地为专业学位艺术硕士的人才培养和学术指导探索有效的研究生教育模式。
任冬生导师工作坊《界》
我校教学实践中心副主任、国家一级舞美设计任冬生导师的工作坊《界》以“界”为名,通过与四部作品的合作关系建立,即由高成明编创,表现命运与个体抉择相并的作品《命运》;由刘岩编创,以“手”结印、以“手”为法,显现生命际遇方为超脱之“道”的作品《母陀罗》;由欧阳吉芮和李岩编创,以二人关系为契入点,窥探人与人之间深层复杂关系的作品《关系》和由帅晓军编创,表现人在理想与现实抉择困境之间寻求“彼岸“的作品《彼岸》,尝试摸索如何将其他艺术表现形式也作为舞蹈的形式因素,融合到舞蹈整体意象营造中的“跨界”语言与“同构”方法。更好地展现了符合舞蹈自身表达特性的视觉营造效果途径,实现了从实践到应用,再到学理层面的有益探索。
任冬生导师是当今中国舞蹈界著名的视觉设计专家,其参与创作的舞剧作品《永不消失的电波》《天路》《井冈井冈》等获得了“文华奖”、“荷花杯”等国家级的重要奖项,他的“舞美视觉创作方向”已经成为我校专业型艺术硕士培养的重要研究领域。
史敏教授导师工作坊《伎乐天》
我校中国古典舞系教授、国家一级演员史敏导师的工作坊《伎乐天》,以敦煌壁画的舞蹈形象为创作素材,以莫高窟112窟中的“反弹琵琶”,148窟中的“六臂飞天”,220窟药师经变画中的“敦煌健舞”等艺术形象为创作的本源,通过多部作品的实践性探索,即群舞《天宫伎乐》、男子独舞《觉·悟》、双人舞《反弹琵琶品》、四人舞《燃灯踏焰》、女子群舞《七步生莲》、舞剧《九色鹿》片段《背信弃义》、 三人舞《闻法飞天》、群舞《雷公鼓》、群舞《心灯》,作品不仅呈现出了敦煌艺术寓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的独特身体语言表达和身体文化表征,也充分展现出了几代人对敦煌文化的自觉传承与执着守望。
史敏导师是经典舞剧《丝路花雨》第三代英娘的扮演者,是从理论和实践双方向研究敦煌舞的重要学者,其对敦煌舞的创作、教学和表演的研究成果已经成为敦煌艺术发展和传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两台导师工作坊的成功演出,得到了学校领导、业内外专家和广大观众的广泛关注和一致好评,两位导师在“工作坊”研究和演出期间表现出的“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专业水准和“身体力行、艺无止境”的师德风范为参与其中的研究生、本科生同学们树立了良好榜样。我校研究生导师工作坊不仅是一个学术研究的实践性项目,更是锤炼名师大家的有效平台,它在彰显导师学术研究成果的同时,让“执着于艺术、奉献于课堂、用心于学生”的师德标准成为我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舞蹈大学的重要基石。
(研究生部 图/牟可 王宁 高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