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演出合影
|
演出剧照
|
![]() |
![]() |
---|---|
演出剧照
|
演出剧照
|
![]() |
![]() |
---|---|
演出剧照
|
演出剧照
|
![]() |
![]() |
---|---|
演出剧照
|
演出剧照
|
![]() |
![]() |
---|---|
演出剧照
|
演出剧照
|
![]() |
![]() |
---|---|
演出剧照
|
演出剧照
|
![]() |
![]() |
---|---|
演出剧照
|
演出剧照
|
冬古拉玛情(中国文化报数字版)
|
冬古拉玛情(北京青年报电子版)
|
6月20日晚,我院编导系2010级首届新疆班毕业舞剧《冬古拉玛情》在学院新剧场上演,来自新疆各地区的18位舞蹈编导学子将他们四年所学完美呈现!这是我国舞蹈高等教育史上第一次专门、系统地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舞蹈编导专业人才。今年七月,他们将学有所成,回到新疆为舞蹈文化事业贡献力量。
按照教育部、中宣部、财政部关于新疆文化艺术人才定向培养的计划安排,我院作为国家指定的新疆地区舞蹈编导人才培养的教学基地,承担了文化援疆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该班学生由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等多个民族组成, 他们在我院接受了四年严格的专业训练,同时在民族文化内涵、思想道德品质方面得以全面发展,这群日臻成熟的年轻人即将成为新疆舞蹈文化事业的传承者和创造者。
据悉,舞剧《冬古拉玛情》取材于“2012感动中国”候选人——戍边人布茹玛汗·毛勒朵的人生经历,赞颂了主人公执着坚守、无怨无悔地将人生年华奉献给祖国戍边事业的崇高爱国情怀。该剧巧妙地将多民族的空间与背景相融合,原汁原味地呈现了民族色彩的丰富性。其中多个舞段由学生自主编创,不仅展现了学生对民族文化挖掘和创新的功底,更是新疆学子关注家乡现实,尽情讴歌“大美新疆”的感情表达。
(党委宣传部 刘菲)
编剧/总编导:郭 田 北京舞蹈学院编导系党支部书记兼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创作历程
毕业舞剧。这是全面检验四年教与学效果的关键点,是学院学生培养标准“攀登专业高峰、全面提升素养、追求高尚境界、创造诗画人生”的集中体现。由于这个班级成员的特殊构成,我们把毕业舞剧的理念定位在“用舞蹈编导的视角和眼光,用四年学习掌握的能力,去关注和表达新疆现实与历史的美”。
“两个字的史诗”。寻求、表达新疆现实和历史的美,同学们把目光聚焦在“全国十大杰出母亲”——戍边人布茹玛汗?毛勒朵。老人在近五十年的戍边岁月里,风雨无阻,用双脚在冬古拉玛山口的边境线上留下了100000公里的足迹,相当于走出当年中国红军的七个长征路;她用母爱温暖一代又一代的边防官兵,她家的毡房是传播母爱的“兵站”,她有数不清的“兵儿子”;她在守候的冬古拉玛山口的无数石头上,刻上了“中国”两个字。老人谱写了“两个字的史诗”、”永不挪位的界碑”、“冬不拉玛大妈”!
采风。2013年9月,整个班级赴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思姆哈纳村,见到了这位坚毅而又豁达的老人,听她讲述了戍边岁月的酸甜苦辣……面对着慈祥、质朴、纯净中透露着坚毅神情的老人,我们除了深深的崇敬,就是无限的感动!这份感动,成为我们这个团队创作舞剧《冬古拉玛情》的原动力。
排练。通过对布茹玛汗大妈真实故事的感悟提炼,我们竭尽所学所能,在排练厅尽情挥洒着汗水,从编舞、到进录音棚录音,最终完成舞剧创作,我们始终心存敬意、深感责任!
升华。舞剧《冬古拉玛情》,是我们对那些以布茹玛汗大妈为代表的,守护国家和平与安宁的戍边人,所表达的最真诚的崇敬与感激;是这些来自新疆、又将回新疆的舞蹈学子们,用他们四年所学,向全社会和新疆各族人民交出的一份关注赞美家乡“现实中的美”的答卷;是对学院党委“高层次的文化追求、高质量的人才培养、高水平的普及教育” 工作目标的积极回应,是舞院师生对“大美新疆”尽情讴歌的现实表达!
创作感悟
作品坚持学院艺术创作的原则:坚定的政治立场、正确的人文导向和审美取向。编创教学针对定向特色培养,紧紧围绕把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祖国、政治立场坚定、知识全面的少数民族舞蹈编导的这一育人理念。引导学生始终把握关注和审视新疆文化发展现状,关注当下新疆人民的生活现状和民族的团结稳定;只有在专业学习的引领下培养正确的创作取向,只有在文化引领、文化建设的途径上,给予和影响新疆广大人民群众更多的优秀舞蹈作品,才能达到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的目的!
实践是作品创作不断升华的基础。我们坚持艺术实践与社会实践,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作品起意于实践,丰富于实践、完善于实践。该剧作为一个区域特征很强的作品,柯尔克孜族作为该舞剧人物与事件发生的主要民族,同时涉及多个少数民族,民族的多样性及多民族的空间与背景构成了该剧的一大特性,同时,也成为了该剧创作必须面对的,不能回避的一个限制。这一限制,使得该剧的创作,必须要以民族民间舞的元素与方式,民族民间舞的审美和视觉作为主要手段,来进行编排外化,塑造人物,表情达意。这一特性,无形中为该剧的民族民间色彩的丰富性,民族民间特点的浓郁性带来便利,但同时,也在编创该毕业舞剧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风格遵循为舞剧结构的合理与完整服务,为人物刻画、情节、矛盾的有序展开与推进服务,在人物形象塑造、人物内心刻画上,准确性是人物形象塑造,人物内心刻画与表达的首要追求,风格是内置于这个追求中的共同体,应成为准确性的共同显现。故此,该舞剧创作过程中,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与塑造上,力争向“是那个区域的人”,在情感的表达与表现上,力争向“是那个区域的情”的目标靠近。在舞剧整体风格的表达上,有效的突出人物,事件主体的风格(柯尔克孜族风格)的同时,有机呈现各民族风格的多样性、多彩性,力争做到了柯尔克孜族风格色彩的鲜明突出,汉、蒙、维、塔各民族风格色彩有序精彩的展示与呈现,对家乡新疆的爱,对国家的爱,对舞蹈的爱是贯穿舞剧的主线。根据自己多年的创作实践与教学积累,把舞剧以“情”做为切入点,通过布茹玛汗老人的亲人之情,军民之情,来展现让人肃然起敬的爱国之情!舞剧的审美追求应该像老人一样质朴自然、生动感人;应该像老人所在的那片土地一样具有浓浓的风格,浓郁的风情;应该像老人所守护的冬古拉玛山口一样,刚劲挺拔,撼人心魄!舞剧在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与浓浓的民间风情外,力争具有借叙抒情,借事扬情,以舞表情,以舞张情,以舞造意,以舞造景的效果;并达到以情至美,以情至理的目的;同时,也再一次从编导教学,创作实践层面上,对民族民间舞剧的编创,进行了努力和有效的探索。
媒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