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学校要闻

您的位置: 首页» 学校要闻

MENU

赵汝蘅:《亲历中国芭蕾历史及创作》

讲座现场
主讲人赵汝衡老师

  4月17日,国家一级演员,中国国家大剧院舞蹈艺术总监,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原中央芭蕾舞团团长赵汝蘅老师,受我院舞蹈教育研究所、研究生部、教务处、组织部之邀,在主楼701阶梯教室为我院师生带来了【舞院讲坛】第五十四讲——2014“名家讲坛”专题系列讲座之《亲历中国芭蕾历史及创作》。学院副院长王伟、部分中层干部、学院教师以及研究生、本科生,共二百余人参加了此次讲座。

  芭蕾在西方有500多年的历史,赵汝蘅老师的讲述就从这门传统的西方艺术进入黄色土地,打下中国烙印开始。从清代裕容龄到戴爱莲先生,从50年代建立北京舞蹈学校实验芭蕾舞团,到中央芭蕾舞团的成立,其中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变迁和发展,走过了风风雨雨的历程。芭蕾被视为西方宫廷的艺术,在中国从建立之初,就有着国家的政治背景,它始终和人民在一起,在大跃进、自然灾害、文化革命等运动中,芭蕾舞承载起革命化主题,走山村、进工厂、下部队,在高山、在泥土上都能够立起高高的足尖,只是足尖上的故事不同而已。在讲座的关键词“中国芭蕾”中,我们看到了为芭蕾中国化所努力的一代代芭蕾舞人的生命写照。从移植西方芭蕾经典剧目,到创造中国题材和风格的芭蕾作品,60年代的《纺织女工》到随后的《红色娘子军》、《沂蒙颂》、《草原儿女》、《祝福》、《林黛玉》、《紫气东来》、《黄河》、《梁祝》、《大红灯笼高高挂》再到《牡丹亭》,这一路走来的创作成果,足以见证中国芭蕾的成立与业绩。

  改革开放让中国融入了世界,也让世界了解了中国,在中国芭蕾自立的历程中,突破了俄罗斯学派的局限,接受了更加多元化的芭蕾体系与风格,在学习、比较、吸纳中找到了自己的坐标和自立,由此,成就了中国芭蕾的成长与成熟。赵老师谈到艺术事业发展不能离开国家和社会空谈;中国芭蕾之所以得到兴起和发展,是因为它从来没有失去创作的责任;艺术发展需要继承和创新,继承既是善于学习的精神,创新需要纯净的环境;一个优秀的团体一定坚持保留优秀剧目,反之必会失去一个团的特色和价值;舞者的魅力和尊严是身体从不说谎和掺假,对舞蹈的尊重便是要尊重它的身体和本体。

  在谈到自己的遗憾时,她说中国芭蕾艺术要想振兴,必须拥有优秀的编创人才。为了这点她花费了很多资金和精力,苦苦地四处聘用编剧人才,其中不乏非舞蹈专业人士。这其中,她最钦佩的德国汉堡芭蕾舞团编导,能将文学、音乐、美术和舞蹈融一身。在她看来一个好的编导不是仅会编排动作,而是能够诠释精神,传达思想,能够和不同门类的人士沟通,具备综合的知识能力与素养,只有这样才能驾驭更高层面的艺术创作。编创人才的问题归根到底是教育的问题,这点无疑是在讲座的结束时,留给我们的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命题。


                                                   (文/舞蹈教育研究所 图/学生记者 苑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