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 30 日下午,BDA 舞蹈高峰论坛(2019)之“新中国舞蹈 70 年 7 组谈” 在我校舞蹈剧场举行。
副校长邓佑玲教授在致辞中阐述了这个活动策划的理念和具体安排,以“一位学术梳理人+两位历史亲历者”的三人谈方式以十年为单位进行梳理,通过学者提出的核心议题引出对于作品和时代的深度讨论,期冀在三人的讲述中共同型塑新中国舞蹈发生发展的生动场景。
活动由学术委员会主任高度教授担任主持
面对新中国舞蹈的第一个十年,第一组嘉宾以民族舞剧《宝莲灯》(1957)和《小刀会》(1959)作为基点,对受到中国传统戏曲与西方古典芭蕾共同滋养的历史时期展开了生动探讨。作为“霹雳大仙”和“刘丽川”的扮演者,中国歌剧舞剧院首批国家一级演员方伯年和上海歌剧舞剧院国家一级演员陈建民首先通过自身经历阐明了中国传统戏曲和西方古典芭蕾对彼时舞剧语汇和身体模式造成的深刻影响。
第二组:赵大鸣x吕艺生x白淑湘(1959—1969)
面对新中国舞蹈的第二个十年,解放军文化艺术中心国家一级编剧赵大鸣、北京舞蹈学院教授吕艺生、中国文联副主席白淑湘三位嘉宾以舞剧《红色娘子军》(1964)和《鱼美人》(1959)作为切入点,通过对“革命现实主义”创作与古典主义创作这两种不同倾向的揭示,展开对于当下舞剧题材的漠视等问题的探讨。与此同时,三位嘉宾还通过对舞剧《鱼美人》的历史回顾,指出其在彼时彼刻所具有的路标性作用。
第三组:江东x许琪x史敏(1969—1979)
舞剧《丝路花雨》(1979)在新中国的第三个十年中“横空出世”,江东、许琪、史敏三位嘉宾便通过宏观与微观两方面对该舞剧的诞生予以回顾。一方面,作为本组的学术梳理人,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副所长江东从“改革开放”这一宏观背景入手对《丝路花雨》的诞生进行了解析,认为舞剧《丝路花雨》恰恰成为彼一时期思想解放的重要代表和象征所在。另一方面,作为舞剧《丝路花雨》编导和演员,甘肃省歌舞剧院国家一级编导许琪、北京舞蹈学院教授史敏则通过自身的创作与表演强调了中国文化在形塑敦煌舞蹈“曲而不沉”“柔而不软”等美学品格中所具有的关键作用。
第四组:张华x苏时进x王玫(1979—1989)
在新中国舞蹈进入第四个十年的历史时期,西方现代舞开始影响到中国舞蹈发展的方方面面。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对于“中国现代舞”“中国当代舞”等一系列概念的辨析困境。张华、苏时进、王玫三位嘉宾正是从这一现象和问题出发,分别对自己的观点予以阐述。作为本组的学术梳理人,吴晓邦先生的关门弟子张华首先指出了中国当代舞这一概念在上世纪80年代有着突破既定舞种界别的时代需求。顺延这一脉络,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艺术指导苏时进作为《再见吧!妈妈》(1980)的编导之一,则坦言正是为了展现英雄的人性才会将分属不同舞种和美学风格的语汇相互融合。另一方面,北京舞蹈学院教授王玫则通过对“现代舞”与“现代舞人”关系的辨析对中国现代舞这一概念进行了阐释。通过阐明现代舞本身具有的中性性质,明确指出其艺术品质的好坏与艺术家而非舞种之间所具有的紧密关联。
第五组:郑慧慧x张羽军x苏自红(1989—1999)
在新中国走过的第五个十年,三位嘉宾以古典舞《黄河》(1989)和民间舞《牛背摇篮》(1997)作为具体观看对象,作为进入这一时期的一把钥匙。对古典舞《黄河》来说,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教授郑慧慧首先通过此时北舞民间舞系与古典舞系的分舵,对《黄河》诞生之前古典舞呈现出的优势与不足进行了阐释。北京舞蹈学院副教授张羽军则以此为基面对时代之问,通过对古典舞有意识地改造完成了对现代形象与民族情怀的塑造。对民间舞《牛背摇篮》而言,本组的学术梳理人郑慧慧同样率先通过指出此时“花鸟鱼虫”类民间舞蹈“表达动物的灵魂和人的个性”这一整体趋势,对这一时期中国民族民间舞的整体背景进行了掌握。在此基础上,国家一级编导苏自红则通过自身对该作品的实际采风经历,让现场观众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拉萨地区人与牛之间非同一般的亲密联系。
第六组:吴海清x苏孝林x王玫(1999—2009)
在新中国舞蹈走过的第六个十年,舞剧《大梦敦煌》(2000)因着舞台视觉美学的强化等因素成为这一时期市场上不可多得的成功之作;而《雷和雨》(2002)则以其深刻的思想关切及批判精神自诞生之日便引起了空前反响。由此,该如何认识市场与艺术之间关系的此消彼长?第六组成员正是从以上问题出发,分别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了阐述。首先,本组的学术梳理人北京舞蹈学院教授吴海清通过对这一时期时代特征的总体性把握,将其从宏观层面概括为较为包容的开放时代。而主抓舞剧《大梦敦煌》创作的甘肃省文联副主席苏孝林和《雷和雨》的创作者北京舞蹈学院教授王玫却在这一问题上形成了观点较为不同的两个阵营。一方面,苏孝林认为艺术和市场并不互斥,认为“好的经典作品和市场之间不会背道而驰”。另一方面,王玫则从自身对于市场的理解出发,认为“我从不关心市场,我能把自己的话讲清楚就OK了”。
第七组: 慕羽x佟睿睿x唐诗逸(2009—2019)
回到当下,慕羽、佟睿睿、唐诗逸三位对谈嘉宾从“舞什么”“如何舞”等方面对舞剧《记忆深处》(2018)进行了探讨。国家一级编导佟睿睿首先指出对于舞剧《记忆深处》的选择是因为这一题材所触碰到的国家伤痛。在舞剧中饰演“张纯如”这一角色的中国歌剧舞剧院首席舞者唐诗逸在谈到对动作的具体处理时,也说明“古典的人物和题材是以美为前提,但舞剧《记忆深处》要以真为前提。”作为本组的学术梳理人,北京舞蹈学院教授慕羽在最后总结道,“真正的国际接受,不是一时轰动于哪个剧场,不是重金租演了哪个大厅,不是几度获得了哪些奖状,而是一种长久信任的建立,一种殷切思念的延绵。”而舞剧《记忆深处》留给我们的,正当如是。
七十年,七组谈。一位位从历史中走来的亲历者就好似一块块历史的敲门砖,在将看似尘封的过往以鲜活生动的面貌直接拉拽到我们面前的同时,更通过一位位学术梳理人的真诚亮剑得以及时对大量信息进行吸纳吞吐。使得我们能够在对当下的思考中回望历史,在对历史的回眸中凝视当下。
(科研处 文/刁淋 图/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