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学校要闻

您的位置: 首页» 学校要闻

MENU

我校顺利开展北京舞蹈学院教学实践创作研讨会

  在我校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之际,为更好的推动我校实践创作发展与人才培养,以及更好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思想。11月28日下午,由教学实践中心、人文学院联合开展“北京舞蹈学院教学实践创作研讨会”。党委书记巴图,党委副书记、校长郭磊,相关职能管理部门负责人及各教学院系负责人、学术委员会委员、艺术实践指导委员会委员等针对我校目前艺术实践创作的成果和工作思路,进行深入探讨。

  

  ▲研讨会现场

  ▲党委书记巴图

  巴图书记充分肯定了学校近年艺术实践所取得的优秀成果,对学校艺术创作水准充满自豪与信心。他认为,学校艺术实践是学校事业发展的重要领域,是学校“三全育人“的重要环节,是“课程思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立德树人、培根筑魂的育人根本任务,应贯彻党的文艺方针和教育方针,助推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作品,托举师生在实践中成长,即出人出作品;艺术实践是检验学院育人成果的实现形式,也是育人的重要方式,应与学校人才培养定位、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相结合,围绕学科、专业、课程和课堂教学的特点和需求展开;在创作风格和特点上体现学院派的一般定位,如服务育人目标、实现办学功能、体现学术价值、鼓励实验探索、有益传承经典、充满生机活力的青春品格、清新简约的舞台品质等; 要加强对全校艺术实践的顶层设计,科学实施分类分层分功能管理,完善分类指导和决策的层级和体系,完善全院艺术实践的多元资助体系和绩效评价机制;应提高学校不同层面对艺术创作项目的指导、决策、管理、服务水平,按照艺术创作的规律,科学配置和整合艺术资源,打通资源壁垒,通过合作提升集体艺术效能;要营造健康的艺术创作氛围,激活艺术家创作活力,提升艺术选题创意水平,完善学校艺术创作选题库存,培育学校自身品牌;扩大开放格局,强化学校专业运营团队,探索现代推广传播模式,扩大艺术影响力,同时形成在合作中维护学校利益的相关制度。

  ▲会议进行中

  ▲党委副书记、校长郭磊

  郭磊校长谈到:2007年我们开始创建“学院奖”的时候,就以“艺术、风格、创新、实践”八个字为主导,为我们的学生搭建起实践展示的平台。2015年,“教学实践中心”成立,我们明确提出了表演专业要以舞台实践带动教学,编导专业要以剧目创作来带动教学,教育专业要以课堂实践来带动教学,理论与设计专业,要以实践项目来带动教学;艺术实践和社会实践、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更要形成一体化教学实践体系来建构。

  

  目前,我们的舞蹈剧场已基本成为中国的舞蹈中心,不仅学校师生有了充分的实践和展示机会,国内外许多地方院团也非常期待来我们舞蹈剧场展示他们的作品。 这几年我们取得的这些丰富的实践成果,更提升了我们的社会价值和社会影响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中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直是我们这段时间来实践创作的主要方向,也是将来必须要坚持的方向。《沉香》《梁祝》《天鹅湖》等作品,被推向社会,推向海外;《井冈·井冈》《长征》弘扬着红色主旋律;普通大众对北舞的作品高度认可;“国家艺术基金”对北舞的创作高度信任,这些都说明我们实践平台的搭建,对于学校长远的发展大有裨益。在总结这些成果的同时,我们更要看到许多必须面对的问题:一、实践创作怎么育人;二、如何进一步消除学科壁垒,让不同专业的学生老师相互合作;三、如何提高传播能力,把我们的创作推向社会,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四、如何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帮助学生成为具备独立实践创新能力的个体;五、如何推出精品力作,对于好作品要不断打磨、多演出、积极推广;六、如何实现实践的多元化,实践并不仅仅停留在舞台,包括艺术设计、文化传播等等发面,要实现校内、校外实践的统一,让学生更多的接触社会。

  

  ▲教学实践中心主任胡淮北

  

  教学实践中心主任胡淮北首先对教学实践中心自2015年成立以来,在艺术实践创作等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进行了总结与梳理。他谈到,近年来教学实践中心的各项工作,不论是一批批高质量艺术实践作品的出现、还是一系列鼓励艺术实践创作相关赛事活动的举办与参与,以及各类支持创新艺术实践平台的搭建,都紧密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座谈会精神的指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理念,鼓励师生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反映时代精神的优秀舞蹈作品。同时,对于当下实践创作,他提出了五点思路:一、创作要坚持文化自信,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二、创作要引领于我们的专业地位。三、创作要与我们的学科定位、与人才培养相结合。四、创作要与思政教育、立德树人相结合。五、创作思路要创新,要更加关注时代主题。

  

  ▲中国古典舞系副主任郑璐

  

  中国古典舞系副主任郑璐谈到实践创作对于古典舞的重要意义,一是“创演促进教学”的机制,形成了“传承—创新”这一纵向的发展脉络,以及“传播—推展”这一横向的发展脉络。二是教师自身创作能力的提高和学生自身综合性素质的提升。三是加强了学科成果的推展。

  

  ▲芭蕾舞系主任邹之瑞

  

  芭蕾舞系主任邹之瑞表示,芭蕾舞系的实践创作特色应该是运用世界各国都喜爱的、认可的一种语汇来讲述中国故事才能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从而得到世界人民的认可。无论是培养芭蕾舞演员、教员、编导或者是芭蕾评论者,一定要具备充分且足够的实践创作时间,只有经过大量的实践创作、实践演出的积淀才能对我校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产生更为深刻的意义。

  

  ▲国标舞系主任韩美玲

  

  国标舞系系主任韩美玲提出:北京舞蹈学院引领国标舞的创作、提供实践平台,不断提升学生和老师的创作与教学剧目的课程建设,比赛与表演相互补充与融合,同时强调对内涵理论文化历史的重视。国标舞作品创作的未来规划,首先应当保持引领的作用,其次,应强调中国文化元素的挖掘,第三,进一步强化提升创作的国际化水平并提升对舞蹈本身学科的要求。

  

  ▲音乐剧系书记阮伟

  

  音乐剧系书记阮伟认为实践创作应符合培养人的要求,时刻贯穿思政教育。实践创作促进学生体会和检验自身:怎么学、为什么学、学到什么程度。教师教学过程中,也应该贯穿思政理念。音乐剧更注重表演性,表演的过程中要考虑表演行为的背景,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尤其是在革命题材表现时应深刻体会革命前辈的使命与担当。

  

  ▲创意学院院长万素

  

  创意学院院长万素谈到创意学院的实践创作思路一是培养人才, 二是给予专业时代精神。她提出作为编导,要关注社会、政治、人⺠的观念态度,时代的要求与精神内涵。作为教师,思政教育要将创新、学术、育人于一体。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平台,让他们的优秀作品被更多的人看到。

  

  ▲人文学院副院长王欣

  

  人文学院副院长王欣提出舞蹈理论也是一种实践,实践的思路主要通过基础性实践教学;专业性实践教学;综合性实践教学三层次构建。人文学院在舞蹈史论的基础上,将舞蹈评论放为重要视点,舞蹈评论是舞蹈史和舞蹈论的贯穿。她希望能够通过舞蹈评论这一重要途径参与到舞蹈实践中,使舞蹈评论对文化、历史、时代负责,助力北京舞蹈学院创作出更多优秀经典的作品。

  

  ▲继续教育学院书记周鹏

  

  继续教育学院书记周鹏概括了继续教育学院近五年的编创成果,通过这些,使学生感受到时代性与教育意义,通过实践创作对思政教育、育德树人方面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其次,通过全国舞蹈创编和研修班的高度契合,加大基层教师编创能力,提升少儿舞蹈作品的质量。最后他提出对学院建设的想法,希望学院把继续教育学院的编创涵盖到学院的编创中去,给予更多的实践和机会。

  

  ▲舞蹈考级院院长刘轩

  

  舞蹈考级院院长刘轩提出,考级院作为对外普及的窗口,通过考级教学的渠道,把学校的优秀成果进行舞蹈普及和社会普及,培养高质量的青少年人才。他还提出工作上的规划,例如建设中华乐舞教材、探索城市⺠间舞、社区文化;结合考级院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网络技术进行推广,为学院更好的建设与发展贡献一份力。

  

  ▲附中校长杨纳

  

  附中校长杨纳提出,在“教学、实践、创演”理念的指导下,附中初步实现了从课堂到舞台,从教师到学生“以舞育人,锻造精品”的有益尝试,并通过校内外的各类舞蹈展演、比赛,教师和学生一同将教学实践的剧目作品搬上舞台。除此之外,“剧目库”的建立,一方面鼓励师生教学、实践和创演的热情,另一方面,又在时间的淘洗中筛选可供保留的舞蹈经典,希望未来,能创造有利于师生认识和扎根人民生活的“深扎平台”。

  

  ▲艺术实践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张建民

  

  艺术实践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张建民指出:首先,要创作“思想精深、制作精良、艺术精湛”的舞蹈剧目,必须做到“选材”的精良。例如北京舞蹈学院近期的创作《那些故事》,在选材上就是具有“正能量”的典范,在艺术呈现和艺术传播上都能带给社会积极的效应,不仅可以让参演人员重新认识历史,理解英雄精神,也能将正面的中国精神普罗大众。此外创作要实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要树立“体系”意识,这是学术层面上的内在要求,我们必须形成“系统”概念,包括舞蹈表演、舞蹈编导、舞蹈教学、舞蹈理论和艺术管理等专业,需要基于这种观念,培养具有开创能力,具备应对社会生存挑战,能弘扬中国精神的国家艺术人才。

  

  ▲学术委员会主任高度

  

  学术委员会主任高度提出,近年来,学术委员会协助学院完成了“整体规划”工作,通过把握学科建设定位,正确引导学院发展方向,在构建北京舞蹈学院的权威性,树立学院品牌意识,打造学院品牌形象上取得巨大成效。然而,在我们大量的工作后,有很多问题需要再度思考。在频繁的艺术生产过后,是否需要重新梳理现有作品的“精华”和“糟粕”,成为“经典剧目”的标准又是什么。学术委员会存在的意义,正在于甄别具有丰厚价值的经典舞蹈作品。另外,“教学、实践、创演”如何才能和“思政教育”相结合,润物细无声地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提升,在这一点上,我们必须细致于“选材”,即可舞,又充满正能量的题材,能够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北京舞蹈学院一定是能给出独立主张,引领创作、教学,培养高端艺术人才的基地。

  

  

(教学实践中心 文/ 张昊 图/张曦丹 钟心仪 刘黄 可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