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19日,由北京舞蹈学院民族舞蹈文化研究基地主办的第五期306青年学者沙龙在我校综合楼6F会议室召开。本次沙龙到会嘉宾有我校副校长、民族舞蹈文化研究基地负责人邓佑玲,校学术委员会主任、民族舞蹈文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高度,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欧建平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副所长江东研究员,我校学报编辑部副主任张延杰、人文学院慕羽教授等。本期青年学者沙龙特邀来自美国、意大利、韩国的三位青年学者,围绕“中国舞蹈的海外传播”展开讨论。本次沙龙由民族舞蹈文化研究基地闫晶副研究员主持。
来自美国的学者Emily Wilcox(魏美玲)是美国密歇根大学亚洲语言文化系现代中国研究终身副教授、博士导师,第一位在英文学界专门研究中国舞蹈的国际学者。她以《中国舞蹈的海外传播—以美国为例》 为题,介绍了她在中国进行博士论文田野调查的研究经历和研究成果。她通过大量舞蹈个案的分析来为中国舞蹈的国际形象“正名”。她与大家分享了她所参与并实施的中国舞蹈海外传播的方法与路径。第一种是文字传播。她在国际学界发表了多篇研究中国舞蹈的论文。她在2019年出版的专著《革命的身体—中国舞蹈与社会主义遗产》获得了当年美国舞蹈学年会的著作奖。这些学术成果让西方学界重新认识中国舞蹈,纠正了很多西方人对中国舞蹈常识性的认识偏差,也弥补了西方对中国近现代舞蹈在认知上的缺失。第二种是课堂实践。她在威廉玛丽学院组织了学生在校园里跳秧歌、耍龙舞,举办了中国舞蹈晚会;她在密歇根大学开设中国舞蹈大师班,曾特邀北京舞蹈学院古典舞系教师张军、邵未秋等教授去传授剑舞、水袖等。难得的是,她还开设了有大学学分的中国舞课程,各种文化背景的学生们学习了中国胶州秧歌、朝鲜族舞蹈,通过身体来体验中国舞蹈的魅力。第三种是文化展览。她曾举办1946-1965年的中国舞蹈展,展示了该时段中国舞蹈的相关道具、图片、影像资料等。此外,魏美玲在密歇根大学建立了中国舞蹈资料库,以便更多研究中国舞蹈的学者能掌握一手资料,进而对研究对象进行全面、真实的分析和研究。
来自意大利的中国籍学者黄晓是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人文艺术学院博士,主要从事舞蹈影像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作品获得意大利安科纳国际舞蹈影像艺术节奖,并进入意大利罗马国际舞蹈大赛舞蹈影像单元展演。她以《中意文化交流讨论:中国舞蹈在意大利之我见》为题进行了发言。她以翔实的图影资料介绍了中国舞蹈在意大利的传播概况,并对中国舞蹈在意大利的传播发表了个人见解。黄晓从政治地缘格局上强调了中国和意大利之间的重要关系。她认为,中国舞蹈于意大利的交流传播大致分为三个方面。首先,是本体层面。中国多部舞剧在意大利的演出获得较好反响,加深了当地群众对中国舞剧的观看热情。其次是制作层面。两国合作,共同创作,推出适合国际传播的,具有新时代中国色彩的舞蹈作品。最后是影像层面。市场细分、渠道多元。信息化时代使舞蹈的影像数字传播更具强大功能,可以加强中国舞蹈的影像传播,促进中意两国跨文化的理解与交流。
来自韩国的中国籍学者张巍韩是国釜庆大学国际地域学博士、庆尚大学民俗舞蹈学博士。韩国国家重要无形文化财第39号处容舞传授者,在韩中文化协会、釜山国际舞蹈节、釜山艺术总联合会参与多项艺术交流工作。他主要围绕《唐朝雅乐在朝鲜半岛的传播——以处容舞为研究对象》进行探讨。他首先为大家详细介绍了韩国舞蹈于韩国国内的设置方式与传承模式。其次,从中韩两国交往交流逐渐频繁的文化互动关系中来分析中国舞蹈于韩国的传播与发展。第一,许多优秀的中国舞剧进入韩国文化市场,通过演出进行传播;第二,许多韩国编导受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影响,并将某些元素运用到韩国舞蹈的创作中。从某种层面上来看,这亦促进了中国舞蹈的海外传播。
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欧建平研究员对三位学者在中国舞蹈的研究和传播上所付出的努力给予了高度的肯定。他认为,正是有越来越多的海外学者关注并研究中国舞蹈,进而不断促进并加强中国舞蹈的海外传播与发展。他建议越来越多的学者们能够以国际视野来认识、传播中国舞蹈。
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副所长江东研究员认为:“中国舞蹈的海外传播到了该梳理的时期,中国舞蹈的历史是一个交流的历史。交流中让中国的舞蹈更加饱满,交流也体现了国力自信。中国现当代舞蹈有了七十年的历史,感谢魏美玲的工作,对当代中国舞蹈有了公允、客观的介绍。也感谢黄晓和张巍的分享,让我们对中国舞蹈的海外传播所取得的成果有了更切实的认识。”
在沙龙研讨环节,高度教授强调中国舞蹈的建设关键在于整合舞蹈资源。需要寻找一种方式让国外人慢慢接受中国舞蹈,并且要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如此,中国舞蹈才能传播出去。希望以306青年学者沙龙为平台,让更多学者都能参与到这项工作中,促进中国舞蹈的海外传播。
邓佑玲教授认为,今天的主题是“中国舞蹈的海外传播”,刚才三位青年学者介绍了中国舞蹈在美国、意大利、韩国的传播情况,特别是美玲教授以她娴熟的英汉双语表达能力和中国舞蹈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为中国舞蹈在美国的跨文化传播作出了贡献。大家聚焦在我们要传播、要走出去和传播的路径方面,但我们首先需要思考的是“中国舞蹈为什么要传播出去”的问题。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在物质生活趋同的当今时代,文化多样性成为人们抵御文化趋同化、丰富审美经验的源泉。人需要不同的、多元的文化滋养,全球化背景下的跨文化交流和文化多样性维护是我们主题讨论的大背景。其次,追求真善美的文化,这是人类的共性价值取向,中国舞蹈走出去就是要以舞蹈形塑中国文化形象,以舞蹈身体实践方式讲述中国人对于真善美的追求。第三,跨文化交流也是与他者的比较中,不断确证自我的过程,以不同的文化来确证自我,实现自我认同。中国文化的“和合”理念深入人们的意识与生活。我们正是秉承着这样的价值观、世界观来推动中国舞蹈海外传播。舞蹈是以身体为载体的文化,是生动的、有趣的、直观的方式,在跨文化的交流中,舞蹈其实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沙龙的最后,邓佑玲教授、高度教授代表北京舞蹈学院民族舞蹈文化研究基地为三位青年学者颁发了“民族舞蹈文化研究基地特聘研究员”的证书。第五期306青年学者沙龙圆满结束。
(民族舞蹈文化研究基地 文/闫晶 雷斯曼 王潇然 图/弓佩如 于港 钱慧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