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3日下午,由中国民族民间舞系和学报编辑部共同承办的“纪念彭松先生学术研讨会”在我校综合楼6F会议室召开。中国舞蹈家协会名誉主席白淑湘,中央芭蕾舞团团长冯英,北京市舞蹈家协会秘书长李成福,彭松先生之子彭红,国家大剧院副院长赵铁春,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上海戏剧学院特聘教授刘青弋,《舞蹈》执行副主编张萍,我校郭磊校长、邓佑玲副校长、潘志涛教授以及中国民族民间舞系、人文学院、附中等部门师生代表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郭磊校长在致辞中提到,彭松先生说过我们舞蹈事业的发展有两只拦路虎:一是中国舞蹈的对外交流与宣传,二是综合性舞蹈人才培养的问题。当前,学校正处于舞蹈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要阶段,围绕着培养更多的优秀艺术人才的核心任务,如何凸显教与学的相长、教学与研究的相长,也就是如何实现由重“器”到“道”“器”并举的转型。
进行主题发言的嘉宾们围绕本次研讨会的议题:彭松先生关于舞蹈史学、舞蹈,美学、舞谱的研究思想与成就;关于中国民族民间舞教材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关于“中国舞蹈”的理念;关于“综合性人才培养”的构想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分享。
刘青弋教授在题为《百年彭松: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发言中,从彭松先生弃文从舞、边疆音乐舞蹈大会、乐舞教育、舞学探寻、人品学风五个方面,从舞蹈史学角度阐述了彭松先生对中国舞蹈做出的贡献。
国家大剧院赵铁春副院长在题为《舞蹈大学问家之境界,民族舞蹈教育系统观的开拓者——彭松先生》的发言中,阐述了彭松先生民族舞蹈人才培养与教材建设方面的“系统”观点。
张萍主编以《欲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彭松先生美学与哲学思想探究》为题,对彭松先生的美学理论进行梳理与分析。
潘志涛教授以《我与彭松先生》跟与会者分享了他与彭松先生交往的点滴,并向我校中国舞蹈博物馆赠送了当年彭松先生送给他的玉石像。
主题发言结束后,人文学院院长贾安林教授就彭松先生个人传记的启动进行了发言。她指出,传记的撰写是学校纪念彭松先生系列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将由人文学院教师队伍来完成。传记将包含先生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整个人生经历,为此她深感任重而道远。她指出,彭松先生传记的撰写过程,是对他舞蹈之路的重温,也是对现当代舞蹈史的重温;通过传记的撰写彰显彭松先生的高风亮节,彰显艺术发展规律,彰显艺术大师的成才规律。
在自由发言阶段,潘丽、王昕、李馨、田露等中青年教师纷纷回忆了与彭松先生交往的片段以及感想。研讨会中还播放了《百年沧桑只为桑田——纪念彭松先生》的短片,视频中彭松先生的音容笑貌,犹如宛在,他在视频采访中的叙述与教诲,仍历历在目。
会议由我校民族舞蹈文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高度教授主持
研讨会最后,邓佑玲副校长进行了总结发言。她指出,举办本次研讨会的初衷旨在以学术的方式纪念彭松先生的学风、学理、学术,继承先生的学术遗产,以使后辈缅怀逝者的崇高风范、光辉业绩和杰出贡献。她说,我校纪念彭松先生的系列活动,通过实物展览、研讨会、文集、传记等多种方式,以使更多的人了解新中国舞蹈学科第一代建设者,了解这一代学人在艰难岁月中筚路蓝缕、玉汝于成,在当代舞蹈学科发展中的奠基性作用。她表示,希望以这次研讨会为契机,呼吁和凝聚更多学者开展老一辈舞蹈学人的研究,在继承中发展,在继承中创新,做出当今下舞蹈人特有的贡献。
(学报编辑部 图/刘长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