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晚,北京舞蹈学院为第九届国家大剧院“春华秋实”选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创作品《傩·情》隆重公演。国家大剧院是北京舞蹈学院重要的校外人才培养基地,也是北舞优秀艺术成果服务社会的最大平台和窗口。历时九年的国家大剧院“春华秋实”展演周,我校八度参演,是迄今展演原创剧目最多的专业艺术院校。与此同时,我校师生还以多种舞蹈美育创新形式拉近了学校与社会的距离,如讲演结合、现场互动、赏析并重,全方位参与到了为大众普及舞蹈艺术的实践活动中。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创作品《傩·情》系国家艺术基金支持项目,北京“长城学者”支持项目,北京舞蹈学院艺术创作实践项目,是近年来北京舞蹈学院坚持创作“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努力“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艺术创新成果之一。作品围绕古老的“傩”文化,以舞蹈独有的方式生动诠释了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以及中华文化精神的源远流长。作品因其古意浓重、神秘朴拙中又不失现代审美的风格特色,在本届“春华秋实”中独树一帜,堪称傩文化的视觉盛宴。
当晚观演的嘉宾有: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主任孙怀山,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社会和法制委员会驻会副主任吕忠梅,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所长欧建平,前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白淑湘,北京市宣传部副部长王海平,北京市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张雪,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党委书记王传亮,北京印刷学院副书记彭红,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彭锋等。此外,本次演出也得到了江西抚州市及南丰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前来观演的嘉宾有:抚州市委书记肖毅,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傅云,南丰县委书记吴自胜,南丰宣传部长颜国清等一行20多人。
傩,是一种文化。它带着原始的气息,穿越历史的尘埃延续至今。它以庄严的傩祭之礼敬畏着神秘的天道;它以朴拙的傩神之舞演绎着亘古的人道。傩面,是华夏民族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图腾。傩舞,是中国人生命观、宇宙观的浪漫抒情。傩,起源于远古狩猎和古代巫术,发端于夏商,形成于周礼,是一种祈福消灾、驱邪逐疫的祭祀仪式。其中,假面起舞,是傩祭最显著的特征。傩文化不仅是中华文明的DNA而且对亚洲及东南亚各国,尤其韩国、日本影响深远。
江西南丰县石邮村传承至今的“乡傩”,被誉为傩文化的“活化石”,是中国迄今最古老的傩祭,其中朴拙神秘、粗犷怪诞的傩神之舞依旧保存着浓重的原始风貌。《傩·情》正是基于这一古老文化展开的研学、研创的艺术实践。该作品历时三年,是继总导演郭磊编导与指导的傩文化系列研创作品《MASK》、《傩·面》、《寻找“方相氏”》、《傩·缘》之后又一次新的艺术探索。本次演出最大的亮点是,北京舞蹈学院的青年舞蹈家们和石邮村跳傩艺人们同台献艺!
《傩·情》的创作主要遵循了江西石邮村现存“乡傩”中原生态的傩神形象和寓意,如“开山神”、“雷神”、“钟馗”等,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富有时代精神和现代审美的艺术创新,提炼升华出艺术作品中的【序】、【开天辟地】、【生命造化】、【风调雨顺】、【生生不息】、【神鬼情缘】、【笃诚敦厚】、【崇文尚礼】、【和合昌盛】、【尾声】十个段落。
演出中,来自江西省石邮村的傩班艺人们和北京舞蹈学院青年舞蹈家同台共舞,生动演绎了一场古老与当下、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一场与神共舞中“大情大爱”的升华!真可谓雅俗共赏,异彩纷呈!参演的傩班艺人有,大伯:罗会武、二伯:彭金孙、吴义胜、三伯:唐贤仔、叶根明、四伯:聂毛富、五伯:吴冬桂、六伯:罗润印、七伯:张水根、八伯:饶金泉。青年舞蹈家有:汪子涵、武帅、孙科、马蛟龙、李楠、赵知博、王印、彭义博、苏海陆、华宵一、何琳谦、王念慈等舞团全体演员。
演后采访中发现,不少观众都是在演出当晚认识“傩”这个字的。他们提及最多的关键词是“震撼”、“震惊”。一位观众说,“真不知道我们还有“傩”!挺震惊,没想到可以把老百姓的东西弄到这样的一个艺术高度,很棒!”;还有一位观众称:“看了今天的演出,更多的是一种发自心灵的震撼与敬畏,这种敬畏与鬼神没有太大关系,而是一种人的信仰的升华。让我们看到了许多在现代都市中看不到的人文情怀,对我们是一种文化的洗礼。”;一位大妈说:“这对我来说是一次精神之旅,看了民间艺人世代相传的动作,再看舞台上专业舞者的表演,我觉得就是在继承、就是在发扬,我们的传统文化真有魅力!应该多一些这样的演出,让我们更好地了解我们中国的文化。”一位来自广州的观众说:“真的很好!说实话平时很少能看到这种节目。习主席不是说要文化自信吗,其实我们有很多文化我们中国人自己不知道,我还是比较感兴趣的,想知道,但没途径,多一些这样的机会真的很好,要是我们广州也有这样的演出就好了!”
《傩·情》已于11月5日在北京舞蹈学院舞蹈剧场上演,并即将在2016年12月31日、2017年1月1日在海南省歌舞剧院上演。
(北舞青年舞团 教学实践中心 图/牟可 侯达 文/屈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