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下午,大师工作坊成果汇报在我校综合楼黑匣子剧场举行。作为展演活动的亮点之一,本次大师工作坊汇集了十位国内外舞蹈大师,自10月24日起连续五天开设教学公开课,大师们毫无保留的传授了各自专业领域的宝贵经验和前沿理念,吸引了大量国内外学生选修交流。
展示开始前,王伟副校长代表学校向北京市教委对本次活动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同时强调古往今来中外艺术文化交流的重要性,这次交流活动使各大院校的师生们聚集在一起,创造了一个难能可贵的学习机会和交流平台。
我校教务处处长兼人文学院舞蹈学系系主任许锐主持成果汇报。
黄奕华《安徽花鼓灯艺人流派与风格》
课程的主要内容为安徽花鼓灯三大流派代表性艺人“冯国佩、郑九如、陈敬之”的典型动作及风格特点,成果汇报不仅展示了步伐组合、手巾花技巧组合和扑蝴蝶等风格组合,还为各位观者简短地介绍了安徽花鼓灯的文化背景。
伊芙琳·泰瑞《瓦冈诺娃体系芭蕾技术课》
课程主要关注瓦冈诺娃芭蕾体系下不同训练形式的艺术表达,训练学生力量和技巧,纠正学生的肌肉运动、乐感以及情感的表达。各位中外学生在成果汇报中展示了芭蕾中间集训组合。
帕瓦蒂·杜塔《印度传统舞·卡塔克》
课程主要涉及卡塔克舞蹈的技术层面以及表现力方面。本次汇报主要包括头、颈、眼、躯干、双脚等部位的动作练习以及成品风格组合两个部分。
宋海芳《中国古典舞水袖》
课程通过“以身带袖,以袖练身,身袖合一”的教学过程,从而强化和扩展学生的表现空间,为舞台展现储备更为丰富的身体语言。汇报中,学生们表演的袖舞组合传递出了温婉柔美的中国古典气韵。
西蒂·苏海拉·宾蒂·塔曼《马来西亚舞》
课程主要内容为马来西亚传统舞蹈的手脚协调、男女配合,在成果展演中,学生们身着马来西亚传统服饰表演着富有地域特色的传统社交舞蹈,使在场观众感受到了浓郁的民族风情。
万素《中国式“即兴”》
由中国传统文化,即阴阳哲学观下的“气”文化和元素来统筹运作身体舞动。成果展示中,学生们通过“气”的调节进行即兴传递出强烈的中国文化的美学意蕴。
艾尔达·阿利耶夫《瓦冈诺娃体系芭蕾技术课》
以A.Y.瓦冈诺娃教授的教学法为基础,重视舞者上半身的动作,包括手臂和头的位置以及手臂技巧。学生们通过高超的技巧、完美的手臂动作、利落的步法和清晰的表达,表达了芭蕾舞艺术的高贵典雅。
张军《中国古典舞剑舞》
剑舞是中国古典舞训练体系中最具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和审美意蕴的风格类核心课程之一。学生们展示了点崩剑等单一组合以综合剑舞技巧组合,使观众感受到中国古典舞审美特征和风格的道具舞蹈形式。
美哈阿依·喀依尔《维吾尔族舞蹈》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动律及眼睛训练、韵律训练、赛乃姆训练三个部分。作为本次大师工作坊教学成果汇报的最后一门汇报课,学生们的动情舞蹈将展演气氛推向高潮,随着热情洋溢的音乐响起,在场的中外师生们被邀请上舞台共同跳起了麦西来普,本次大师工作坊成果汇报在欢快和谐的氛围中结束。
10来自以色列的大师阿米尔·科尔本由于日程原因未能进行现场汇报展示。他教授的《在动作中对话》采用即兴创作技法,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学生对身体进行探索,激励学生细致而严格地探究舞蹈动作,并学会与他人分享成果。
本次大师工作坊的成功举办促进了中外舞蹈艺术传播与交流,探索开放性、多样性的培养方法。在五天时间中,十位中外大师辛勤教学,各国舞蹈学生相互合作、悉心学习。各大舞蹈高校相互共享优秀教学资源,形成了开放包容、相互交流的文化氛围,也建立了深刻的师生情、同学情、舞蹈情。
(党委宣传部 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 教务处 文/曾雪琦 图/牟可 高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