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学校要闻

您的位置: 首页» 学校要闻

MENU

【 BDA舞蹈论坛(2020)】分论坛:世界舞蹈研究前沿

  

  11月2日,BDA舞蹈论坛(2020)“世界舞蹈研究前沿”分论坛圆满完成。面对2019年末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国乃至世界共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此全球语境之下,本场分论坛特邀来自中国、美国、英国、韩国、印度5国共10位顶尖舞蹈专家、学者,聚焦世界舞蹈研究前沿,就舞蹈跨文化交流、舞蹈线上观演与传播、非遗舞蹈保护与传承以及流行舞蹈、舞动治疗等议题进行分享与研讨,以期探索后疫情时代舞蹈发展之路。本场分论坛由美国密歇根大学亚洲语言文化系(Department of Asian Languages and Cultures, University of Michigan, USA)副教授魏美玲(Emily Wilcox)主持,原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副所长江东研究员担任评议人。

  

  我校副校长邓佑玲教授以《当代中国人的舞蹈生活及意义》为题,通过对普通中国民众舞蹈生活情状的讲述,生动地展示了中国当代舞蹈发生场域之广、参与主体之多、空间形态之新的多元风貌。她指出,舞蹈已经成为当代中国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发挥着为日常生活赋能、增强社会整合能力、实现生活的艺术化的重要意义。舞蹈在中国人的生活中从未缺席,当代人人共享的舞蹈生活是对中国古代文化精神的历史延续;国家政策的在场与支持,繁荣着中国舞蹈的发展,密切着舞蹈与社会的关系;对当代中国人的舞蹈生活研究,是舞蹈中国学派的重要对象与视角,也是构建世界舞蹈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国天普大学(Temple University, Philadelphia, USA)舞蹈系研究生部主任夏瑞尔·多兹(Sherril Dodds)教授以《疫情期间舞蹈的“六步法”:一个不太可能成为霹雳舞者的人的思考》为题,向大家阐述了她对全球疫情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问题的思考。她认为,虽然疫情改变了现有的社会生活方式,但我们可以通过霹雳舞的“六步法”,即“互动”“思考”“即兴”“反思”“衔接”与“社区”,来应对疫情带来的社会危机,重燃生活热情。

  

  江东研究员层层深入的演讲,将大家的关注点聚焦到中国当代舞蹈的理论发展。在《中国当代舞蹈理论的发展》的主题发言中,他首先介绍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及其成果,随后对中国舞蹈理论的发展做了纵向梳理,介绍了中国舞蹈史论的代表性学者和已有研究成果,以及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对中国理论研究的重要贡献。最后他强调,舞蹈理论对实践发展的重要作用,呼唤更多的人参与到舞蹈学术研究之中。

  

  在全球性的新冠疫情影响下,传统舞蹈线下演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格林斯伯勒分校(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Greensboro, USA)艺术管理系主任汉娜·格兰纳曼(Hannah Grannemann)助理教授以《美国舞团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观众参与度研究》为题,分享了疫情期间美国舞团在线上演出、传播的多维尝试,从商业模式、接受理论等角度为疫情下舞蹈线上发展寻找“生机”与理论依据。

  

  韩国国立庆尚大学民俗舞蹈学系(Department of Folk Dance, National Kyungsang University, South Korea )教授康仁淑(Kang In Sook)(张巍代发言)聚焦于韩国非遗舞蹈的保护与传承。在《浅谈面对COVID-19韩国非遗舞蹈保存与发展传承》的主题发言中,她介绍了韩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韩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无形文化财传承体系以及疫情期间的舞蹈传承。她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非遗舞蹈的发展关乎着一个国家的自我认同与文化软实力的发挥;面对全球疫情,她希望能协同国际力量,一同促进非遗舞蹈传承和发展,让人类的共有文化遗产活在当代、走向未来。

  

  熟悉中文和英文舞蹈学术界发展状况的魏美玲副教授,关注着新冠疫情下中美舞蹈跨文化研究问题。她在主题发言《疫情梦境:美国中华舞蹈研究的过去、现状与未来》中介绍了英文学术界的中国舞蹈研究成果,并指出,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舞蹈研究在美国及其他英语国家学术领域刚开始有了蓬勃兴旺之势,但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中美舞蹈的学术交流、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等各方各面都受到了严重阻碍。面对当下的疫情危机,她希望中西方可以继续探索新的研究方法、组织学术交流会议、发展合作研究平台,促进世界对中国舞蹈、中国文化的认识与理解。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USA)副教授汉娜·科斯特林(Hannah Kosstrin)关注疫情期间的线上教学,以《在线空间的动觉参与》做了主题发言。她认为,虽然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有所差异,但我们依旧可以通过动觉经验与知识彼此共鸣。后疫情时代,舞蹈教育要不断探索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的交互性,激活在处于混合空间的动觉知识。

  

  面对疫情带来的健康危机与精神恐慌,舞蹈是特殊时期抗击疫情的“良药”。印度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大学(Jawaharlal Nehru University, India)副教授乌尔米马拉·萨卡尔·慕思(Urmimala Sarkar Munsi)以《因编舞获得新生: 舞动和动作疗法的社会文化作用》为题,以女性创伤群体的疗愈为个案,聚焦舞动疗法(DMT)的特殊功能与魅力。舞蹈的身体可以感知、触碰社会,舞蹈是疫情危机下疗愈世人心灵的重要途径。

  

  与魏美玲副教授的发言遥相呼应,美国密歇根大学舞蹈系(Department of Danc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USA)助理教授苗芳菲采用跨文化的研究视角、运用编舞分析的方法论,就《跨文化交流中的双重“误读”现象:以广东舞蹈学校现代舞实验班为例》作了主题发言。她从舞蹈本体出发,探讨在舞蹈教室里现代舞如何被教授和学习,尤其是受到古典舞和民间舞训练的中国学生的身体如何蜕变成现代舞专业舞者的身体,以及这一蜕变过程中美国现代舞和中国舞蹈传统碰撞与融合的问题。通过跨文化身体研究,探讨了全球化背景下舞蹈和中美文化交流这一重要议题。

  

  本场最后一位发言人是被誉为中美舞蹈交流“空中之桥”的康涅狄格学院舞蹈系(Connecticut College, USA)终身教授、美籍华裔舞蹈家王晓蓝女士。她在《有教育才有研究,有实践才有理论——略谈美国舞蹈教育的历程及发展》的主题发言中,为大家全面、系统地梳理了美国舞蹈教育的发展历史,并列举了当代前沿的理论研究方法。最后,她高度肯定了疫情期间中国舞蹈界创作的突破、研究的活跃,认为本次的云端会议拉近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是中国舞蹈界给予世界的贡献。

  在与观众的互动讨论环节,江东研究员对本场论坛进行了学术评议,高度肯定了本论坛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线上嘉宾意犹未尽,就“中外舞蹈的跨文化交流”“都市化进程中乡村舞蹈的发展”等话题进行了讨论,中外学者的分享与解答启迪着舞蹈的“后浪”们更加积极、专注地投入到中国舞蹈的建设与发展中。

  

  在疫情面前、在人类的共有灾难面前,舞蹈创作不应该单枪匹马,舞蹈交流更不能闭门造车。面对疫情,立足舞蹈,中外学者以自己的视野广度、理论厚度与思想深度追索着舞蹈的发展历史、记录着舞蹈与时代休戚与共的今昔,共同探寻着舞蹈发展的未来走向。舞蹈,让思想在云端起舞,让中西文化在云端互通,积极参与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 

  

(会议宣传组 文/苏心 图片来源于网络中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