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学校要闻

您的位置: 首页» 学校要闻

MENU

【BDA舞蹈论坛(2020)】分论坛:首届舞蹈研究生论坛

  

       11月2日,BDA舞蹈论坛(2020)分论坛:首届舞蹈研究生论坛在线上成功举办。本次分论坛以身体与镜头共舞为主题,共分为上下两场,从舞蹈影像出发,旨在探讨全球命题、严峻挑战下的舞蹈艺术如何自为,在“有界—无界”之间探讨舞蹈影像于舞蹈跨文化交流之中的独特功效。

  

  

  论坛由北京舞蹈学院创意学院党总支书记徐颃教授、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的博士研究生管竞秋主持,上午场邀请到了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刘春、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教授维多利亚·马克思(Victoria Marks)担任评议员,下午场邀请到了北京舞蹈学院教师闫桢桢博士、李青博士担任评议员。参加此次分论坛的17位发言者同时是17个舞蹈影像作品的创作者,他们遍布全球,分别来自于北京舞蹈学院、西南大学、湖北师范大学、云南艺术学院、燕山大学、朱莉亚学院 & 纽约大学(The Julliard School & New York University)、美国芭蕾舞团(American Ballet Theatre)、爱荷华大学(University of Iowa)、美德加艾维斯学院(Medga Ives College)、俄亥俄州立大学(Ohio State University)、奥克兰大学(University of Auckland)等。创作者们以舞蹈影像为媒介,一同探讨舞蹈未来与其他媒介交互、共融的多种可能性。

一、互融与共通:舞蹈与媒介交互的多种可能性

  

  本次论坛上半场共分为两组。在第一组中,北舞青年舞团、国家一级演员王亚彬带来作品《在一起》,她以以镜相隔的视觉空间营造形式,试图探讨“疫情vs艺术”“影像 vs 舞蹈”下的镜头语言以及舞台空间语言与身体语言之间如何相融;朱莉亚学院 & 纽约大学(The Julliard School & New York University)客座教授弗朗西斯卡(Francesca)带来作品《Still(仍然)》,她通过历史影像与舞者身体的多镜头叠加,隐喻每个个体于古今间隙中被唤起的独特生命感;美国芭蕾舞团(American Ballet Theatre)舞者克莱尔·戴维森(Claire Davison)带来作品《Dans Tes Rêves(在你的梦里)》,她以默片形式和字幕效果尝试拓宽舞蹈身体空间的表意方式;西南大学陈玉洁副教授带来作品《The sun also rises(太阳也升起)》,她以作品为例讲述了创作过程中如何通过影像空间编舞的方式再现疫情防控期间的常态化生活场景,以求差异性身体共舞的表达效果。

  

  

  第二组由爱荷华大学(University of Iowa)硕士研究生凯特琳·费兰(Kaitlyn Phelan)带来作品《冻结(Freeze)》,她讲述了一对年轻夫妇通过拥抱疫情来建立关系的故事,轻快的舞步为抗疫题材作品注入了全新色彩;美德加艾维斯学院(Medga Ives College)助理教授玉·夏隆(Jade Charon)的作品《金色(Gold)》塑造了一位黑人女性超级英雄的形象,巧妙运用梦境与想象构建完整的结构,直扣有关人性的深刻命题;美国芭蕾舞团(American Ballet Theatre)舞者方仲静带来作品《Perception(知觉)》,她希望作品中的舞者不仅能够呈现出舞台上的样子,还是一个身处真实生活中的鲜活个体;俄亥俄州立大学教授米切尔·罗斯(Mitchell Rose)带来作品《反对舞蹈电影的案例(The Case Against Dance-Film: a disemPowerpoint)》,他从作品构思谈起,分享了疫情期间对于舞蹈影像的反思以及舞蹈影像创作的意义;北京舞蹈学院教授刘岩带来作品《手护》,她讲述了作品的创作过程,以及在特殊的创作背景之下所受到的一次从身体到精神的洗礼。

  

  两位评议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刘春,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教授维多利亚·马克思(Victoria Marks)分别对发言人舞蹈影像作品进行点评。刘春认为,舞蹈影像是充满创意与想象力的,当代创作者应重新考虑影像技术与身体之间的关系,不可让肢体运动的乐趣以及舞蹈影像的特色隐没在高科技手段中。

  

  维多利亚·马克思(Victoria Marks)教授充分肯定了本次论坛作品的多元性以及作品中所映射的生命与人性主题。她认为,作品的多元构造出一个丰富多彩的舞蹈影像世界。

  二、表达与探索:视觉隐喻下的身体多义性

  

  下半场论坛依旧分为两组。在第一组中,北京舞蹈学院硕士研究生李晗带来作品《有与无》,并谈到作品创作中对身体与自我、世界之间的关系重新审视;湖北师范大学助教陈婷从舞蹈影像谈及环境舞蹈,带来作品《风乎舞雩•雎鸠》,提出环境舞蹈更加关注的是解放身体,回归自然,用肢体语言表达人与自然不可分离的关系;奥克兰大学(University of Auckland)硕士研究生樊一鸣带来作品《世界上的另一个我》,该作品基于对自然与人类社会二者之间关系的重新思考,注重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的表达意图;北京舞蹈学院硕士研究生李响谈及《愿你永远做一朵向日葵》的创作过程,提出云端之上的作品反而深层触及了我们对舞蹈本体的多元探索。

  

  在第二组中,云南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任一帆带来作品《栖|栖》,并谈到5G时代的到来,将会改变舞蹈表达的新理念,线上的舞蹈传播活动将会大大增强;燕山大学硕士研究生张席榕带来作品《我们在一起》,并赞扬永恒的“中国精神”和磅礴的“中国力量”;北京舞蹈学院硕士研究生袁浩带来作品《好想这样呼吸》,他从呼吸开始思考,并对摘掉口罩后的正常生活给予无限期冀;北京舞蹈学院硕士研究生朱月带来作品《狂想》,并认为在镜头语言上不断寻找语言留白和多义表达是舞蹈影像创作的宗旨。

  

  在评议环节中,北京舞蹈学院教师李青博士认为,声音是舞蹈影像中的重要部分,节奏、说话、环境音等因素都可以被运用于作品创作。

  

  

  北京舞蹈学院教师闫桢桢博士提到,舞蹈影像最重要的是表意功能,如何在附加阐释之前让观者理解,是创作者应予考虑的。

  

  

  “舞动2020”的“舞”是镜头下的身体之舞、思维之舞、行动之舞,是创意的身体表达、观念的身体呈现、哲学的身体诠释。本次BDA舞蹈论坛研究生分论坛,旨在不断深入身体与媒介交互的多种可能性激发,探索艺术与生命、舞蹈与人类的未来发展之路,以期未来舞蹈影像的发展趋于成熟。

  

  (会议宣传组 文/刘明明 尤佳悦 图片来源于网络信息中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