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3日,BDA舞蹈论坛(2020)分论坛博士论坛在线上会议如期举行。本次BDA舞蹈论坛首设博士生分论坛,围绕“疫情·人类命运·舞蹈”为主题,来自美国天普大学(Temple University)、英国爱丁堡大学(University of Edinburgh)、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民族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北京体育大学等国内外高等院校与艺术研究机构的8位博士生,带来了精彩纷呈的发言。内容主要涉及新冠疫情之下的线上舞蹈创作、线下广场舞参与者测量、舞蹈在抗击疫情中的人类学观察、2020年国际舞蹈会议主题、中国舞蹈史的考证、中国舞蹈教育等多个具有现实意义与学术价值的研究议题。
本场博士生分论坛由北京舞蹈学院闫晶副教授担任主持人,学报编辑部主任张延杰教授担任评议人。
美国天普大学崔梓滢博士阐述了新冠疫情爆发以来欧美地区线上舞蹈视频的发展和现状,分析了线上舞蹈视频在疫情中起到的作用,同时作者也表达了线上舞蹈的发展不能成为线下剧场的替代品,线下剧场舞蹈的回归需要稳定的社会环境和舞者个人的反思及思考,为线上和线下舞蹈的联动以及数字舞蹈的社会作用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背景支持。英国爱丁堡大学的博士生赵阳,分析了2020年线下和线上国际舞蹈会议(研讨会)的主题,并着重介绍新冠疫情以来大多数学术会议改为线上后,所讨论的会议内容和舞蹈热点,包括线上舞蹈教学和研究及黑人舞蹈发展和身份等,当前的主题主要为交叉学科讨论,涵盖舞蹈教育、编导、社会科学、艺术管理、舞蹈科学、科技应用等,为国内学者们更为及时了解国际前沿舞蹈会议发展动态提供借鉴。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学博士屠志芬通过对甲骨卜辞和先秦文献的研究,对商、周“万舞”展开详细考证,她指出商代万舞是一种以干戚为舞具的武舞,因其带有“兵象”而主要用于止雨、祭祀男性祖先和禳除灾祸,作为舞蹈的“万”,其甲骨文字形是“万”而不是“萬”,其原型或可追溯到刑天舞干戚的神话。她以较为扎实的材料和论证对学术界争论已久的“万舞之谜”,提出了新见解。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学博士后何秋野对敦煌舞谱研究的历史进行了回溯。她通过敦煌舞谱残卷现状、理论研究成果和研究方向三个维度,对敦煌舞谱的性质、结构、谱字进行综述,提出敦煌舞谱的研究应该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综合性研究,结构与规律的分析是相对的、是为舞蹈本体而服务的,因此并不能成为分析敦煌舞谱内容的绝对标准。通过对敦煌舞谱的研究,何博士带领大家与千年前的舞者进行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在读博士生李念霖,从人类学视角对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时期方舱医院自发舞蹈现象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建议。疫情当下,方舱医院广场舞现象,再一次拓展了舞蹈在公共卫生和医疗中的价值。一方面,舞蹈本身可作为一种陪护方式,以患者的身体为媒介,随时随地舞动都可强身悦心,增强抗疫斗志;另一方面,“方舱舞蹈”作为纽带,重组了医疗过程中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团结更广泛的抗疫力量,也展现了中国人民积极坚韧的战役精神。她结合当代医疗对人文关怀的呼唤,以及对特殊时期方舱自发舞蹈现象的观察和反思,认为舞蹈对人文医疗具有应用性意义,并建议将舞蹈纳入广泛的对轻症和慢性病患者的疗愈过程。东北师范大学现当代舞蹈理论博士生苏仲霓从关注舞蹈大众文本的研究视角出发,对参与广场舞的老年女性进行了关于“主观幸福感”的测量研究,并从广场舞参与和具身认知、交往建构以及促进身体健康等方面对已有数据进行分析讨论,为疫情期间居家舞蹈的心理影响研究进行研究铺垫,探讨了疫情期间公众如何以舞动的方式实现自我关切和社会关切。北京体育大学彭筱玉博士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发现舞蹈干预作为一种有氧运动干预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高血压患者身体状况,她认为舞蹈干预高血压防治研究仍有待加强,进一步深化舞蹈在大众健康医疗领域的研究,将为提升人类生活质量贡献舞蹈力量。首都师范大学在读博士生陆佳漪梳理了我国高等舞蹈教育发展转型历程各阶段,并对当下变革期存在的发展困境进行反思,指出内涵式发展转型应该成为我国舞蹈高等教育发展新常态,舞蹈教育应该从重“量”转向重“质”,在遵循舞蹈艺术本质属性与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探索舞蹈高等教育理念、战略、模式、制度的转型发展,这一探索对新时期舞蹈高等教育转型尤其是舞蹈师范教育发展具有一定价值。
张延杰教授针对各位博士发言进行了总结与点评,并对每个议题进行了延展性探讨,帮助这些青年学者拓展研究视野,同现场与会者进行了颇具启发性的在线问答与交流,并期待青年学者在未来的舞蹈学术研究中取得更多成果。会议在浓厚的学术氛围与愉悦的学术对话下圆满结束。参会青年舞蹈学者们的精彩发言,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展现了疫情之下新时代青年高层次人才的学术使命与文化担当。
(会议宣传组 文/高超 图片来源于网络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