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学校要闻

您的位置: 首页» 学校要闻

MENU

306青年学者沙龙第二期

  •   

      6月27日,由民族舞蹈文化研究基地主办并隆重推出的学术研究平台——306青年学者沙龙,举办了第二期热议活动《让你看见我——“中国舞蹈”的形象输出》。本期沙龙由首期沙龙话题“我是谁”延续而来,在厘清理论层面的思辨之后,青年学者们从创作、实践层面,就如何让他者看见“我”、看见怎样的“我”、全球化语境下中国舞蹈如何以“形象”输出“自我”,又将为世界提供何种价值与意义,展开了更为具象的对谈。本期沙龙由民族舞蹈文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高度教授开场,我校副校长、基地负责人邓佑玲教授参与讨论、总结。并邀请到中国舞蹈教育家、中国和海外“桃李杯”舞蹈比赛的发起者潘志涛教授,国际美学协会主席、中华美学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高建平研究员担任评议专家;特邀北京舞蹈学院舞蹈研究所(中国舞蹈博物馆)闫桢桢博士担任沙龙主持。

      

      

      慕羽博士以《中国舞剧国际性的文化表达》为话题,指出近年来中国舞剧创作者们意识到“国际接受”的重要性,并通过分析中国主流舞剧的三种“国际性”演出模式,对比国外剧评专栏对中国主流舞剧的评价,提议大家在更为深层的对视、理解中明晰自我。胡岩副教授的话题为《让你看见我,不一样的烟火——中国古典舞的形象输出》,从“四个自我”发问,通过古典舞的教学、演出实践经历,讲述了对中国古典舞形象输出的见解,并呼吁现有的文化传播力度有待加强,还应提高文化自信。李卿博士在《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向下看”与国际形象》这一话题中,主要结合《沉香》的教学及演出实践,提出了中国民族民间舞需要“向下看”的主要观点并解释原因,倡议通过民族舞蹈塑造“多元一体、美美与共”的中国舞蹈形象。北京现代舞团艺术总监高艳津子女士以王阳明心学体系中的“灵明”为题,结合作品阐述了她《一点灵明》的话题。她认为,一切价值的根本是对灵魂的关照,创作者只有找到“真我”,找到内在的一点灵明、神性的时候,一切才可以开始。

      

      

      

      就青年学者的发言,两位特邀评议专家做出了总结和点评。高建平研究员认为,要想走向世界,需要找到自我,追问“我”是谁?作为研究者和教学者,需要坚持“我”是“我”,作为艺术家,要追逐内心、追逐原创。潘志涛教授强调我们还需要更加明确中国舞蹈是什么,明确需要做什么?在走向世界,寻找中国舞蹈的“真我”时,需要美美与共,互相欣赏,互相包容,而不是唯我独尊。

      在现场问答环节,青年学生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舞蹈“走出去”的现状和“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一观点向在座学者和专家提问,慕羽博士应邀解答。她介绍道,总体上讲从国外引进作品要远远大于输出的,主流舞剧的输出还没能真正达到艺术沟通的层面。对于“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需要具体分析,但世界上取得成功的作品,应该是有一颗兼具民族性和人类共同性的内心,民族性不应是只是成为表面上的一些符号。

      邓佑玲副校长全程参与了沙龙研讨,在总结中她介绍了沙龙命题的含义以及沙龙讨论的最终目的,是要有求真、求实的交流语境。最后,邓教授期望沙龙的举办继续开放、包容、共建、共享的主张,也希望在这个平台上大家能够“敢说话”“敢说真话”,为当代中国的舞蹈事业提出建设性的新思想、锤炼高素质的新英才。

      (科研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