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学校要闻

您的位置: 首页» 学校要闻

MENU

乐舞相融一家亲:“品竹弹丝?乐舞春潮”北舞民乐队奏响师德传承的乐章

  • 唢呐独奏:王文汉

    1959年部分乐队同志在陶然亭校区排练

    乐队老师课堂伴奏

    安徽花鼓灯基本鼓点

    1998年乐队集体照

    2011年乐队集体照

    中国民族民间舞系系主任黄奕华做开场致辞

    中国民族民间舞系民乐教研室副教授龚小明主持演奏会

    《红红火火闹新春》

    《涌》

    《赛马》

    《十面埋伏》

    《青春》

    《小放牛》

    《第三二胡狂想曲》

    《课堂经典剧目荟萃》

    《Let us go》

    《梢头?五匹马》

    《彩云追月》

    《锣鼓铿锵》

    校领导与老师们观看演出

    合影

  •  

    4月29日晚,“品竹弹丝?乐舞春潮”中国民族民间舞系音乐演奏会在我校黑匣子剧场成功上演,党委书记王旭东、校长郭磊等校领导出席观演。演奏会以质朴温馨的风格精彩呈现了民乐队老中青三代优秀演奏家的经典曲目,感人至深的师德传承奏响了民舞人奋进的乐章,也充分展现了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系乐舞相融一家亲的优秀传统。
    在中国舞蹈高等教育领域,北京舞蹈学院是最早一所有民乐队现场伴奏参与教学的高校。早在1954年9月6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下,伴随着北京舞蹈学校的成立,下属几大科室之一的音乐教研组就组建了一支小型民乐队和一个钢琴组,这支学校民乐队成为北京市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建制最早的乐队之一。1962年至1965年期间,由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众多毕业生的加盟,使北京舞蹈学校民乐队人数达到近30人,并配备了专业作曲和指挥,乐队不仅担任全校民间舞课和教师进修课的课堂伴奏,还在录音技术不普及的同时,承担了舞校学生的实践演出、接待外宾演出、公演大中小型活动的现场伴奏工作,得到各方面的首肯好评。同时,民乐队在建校初期走访当时知名的民间艺人,记录整理了一批民间舞曲作为教材,并于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期编辑并出版油印了《新疆维吾尔族舞蹈音乐教材》《朝鲜族民间舞音乐教材》《东北秧歌音乐教材》《安徽花鼓灯音乐教材》等,并且整理出东北秧歌、安徽花鼓灯、海阳秧歌、朝鲜长鼓和维族手鼓等几十种舞蹈伴奏鼓点,同时发明了安徽花鼓灯锣鼓谱的“代字”记谱法,给安徽花鼓灯的教学带来极大的方便。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民乐队承接了《草原女民兵》《喜送粮》《金山战鼓》《拉木歌》等作品演出名声鹊起,80年代末期,民乐队以吸收招聘专业院校人才达到近40人。1993年《中国民间舞音乐精选》出版,2004年《中国民族民间舞曲选》《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打击乐伴奏曲选》出版。随后,民乐队也逐步参与到舞蹈课堂组合和作品音乐的创作之中,龚小明的《扇妞》《风采牡丹》《家长里短》《离太阳最近的人》《戏面》;史红旗的《清泉》《胶州扇花》;张东的《草原晨曲》《闲鹤》《心爱的土琵琶》等均在桃李杯比赛中获奖。
    时至今日,民乐队经历六十余载的历程,老一代的优秀演奏家们为舞蹈教学奉献了他们毕生的精力,他们用智慧和汗水为后来者留下了宝贵经验。2013至2014年,在学校领导与系主任的大力支持下,二十多年没有进人的中国民族民间舞系民乐队迎来了新鲜血液。师德与艺德并重的传统在民乐队代代相传,他们坚守着“传承”二字的分量,为中国舞蹈高等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本次演奏会上,民乐队的演奏家们先后表演了古筝、二胡、琵琶、笛子、扬琴、板胡等富有民族特色的器乐,她们精湛的艺术水准赢得了现场阵阵掌声。作为压轴曲目,中国民族民间舞系全体教师携手共同奏响《锣鼓铿锵》,生生不息的团结力量振奋人心,也激励着民舞人不断进取。只有更加努力的发掘中华民族艺术瑰宝,才能让中华民族的艺术之光闪耀在世界艺术的舞台上,再创辉煌!
    (中国民族民间舞系 文/朱律 图/高天)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