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增进国际间芭蕾学术交流,促进芭蕾教育发展,在2018北京国际舞蹈院校芭蕾舞邀请赛暨舞蹈展演活动期间,10月22日以“如何培养适应21世纪的新型芭蕾人才”为主题,举行了“第四届国际芭蕾教育研讨会”。国内外知名芭蕾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分享国际芭蕾发展前沿信息、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经验,一同研讨芭蕾艺术教育的发展方向。与会专家分三组进行研讨交流,会上各国专家介绍了本国芭蕾教育发展情况,提出了很多关于芭蕾教育的新思考,对于当代芭蕾人才培养理论和方法进行深入探讨。
本届大赛评委会主席、丹麦皇家芭蕾舞团原艺术总监弗兰克·安德森提出关于芭蕾舞信息平台缺失的问题,他呼吁大家找到一种途径,提升人们对于芭蕾舞这种艺术形式的知识和了解。他认为,21世纪是信息科技时代,对于芭蕾舞发展而言利弊皆有,既要充分使用它但也不能过于依赖。尽管我们无法要求每个人都关注芭蕾,但可以通过一些方式传播芭蕾,要不断思考如何用运用新的方式将芭蕾发展延续壮大下去。
本届大赛评委、北京舞蹈学院芭蕾舞系系主任邹之瑞教授提出三点思考:一是芭蕾教育不仅是专业舞蹈院校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精神文化食粮,要与社会需求发展并肩而行。要培养新时代芭蕾专业人才,全面推动在职芭蕾演员更多接受高等教育,进一步提升综合素养。二是作为芭蕾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芭蕾艺术具有政治性、民族性、时代性的鲜明特点,我校坚持以古典芭蕾为基础,注重学生更加扎实的规范技术,大量增加现当代芭蕾教学环节,同时把中国气派中国民族特色芭蕾教学的比重不断提高,努力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艺术人才;三是充分利用北京国际舞蹈院校芭蕾舞邀请赛等赛事平台,逐步建立起芭蕾教育国际合作机制,共同携手,以芭蕾艺术传递友谊歌颂文明,促进世界文化交流和发展。
本届大赛评委、澳大利亚芭蕾舞学校校长丽萨·帕凡认为,要注重打造学生的“韧劲”,为保护协助学生寻找更好的发展,需要从教育工作者自身做起,具备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不断引导学生迎接挑战,战胜挑战。
新西兰国家芭蕾学校校长加里·特林德谈到,舞蹈演员更应该注重表现能力。现在多媒体技术使得艺术美的形式传达变得多样,对于舞蹈演员来说这是一个冲击,但是我们要知道每一次的现场表演是无法复制的,所以作为舞蹈老师要告诉学生他们是具有无限可能的,而且舞蹈是一种非常强大的传达力量的存在,它具备表达丰富感情的能力,舞者更应注重舞蹈的表现能力。
俄罗斯艾夫曼舞蹈学院芭蕾大师皮特·鲁萨诺夫表示,虽然所在学校是一所年轻学校,但十分注重对学生的技术技能培养,关注学生的健康和科学训练,学校配有很多专家,能为学生打造系统化体系化地培育。他强调,学校最大的资源就是学生,重视对学生的培养就是关心学校的发展。
俄罗斯莫斯科国立舞蹈学院芭蕾大师丹尼斯·曼德维帝夫说,学校自建立以来已有245年的悠久历史,学校与俄罗斯国内著名剧院等许多院团都有合作往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演出实践和学习交流机会。在教学方面,将现代舞纳入学校教学内容,强调古典芭蕾和现代舞的融合,旨在提高学生身体可塑性,引导学生探索芭蕾舞身心合一的学习方法。
美国波士顿芭蕾舞团驻团编导尤马·埃罗从“创意”切入主题,深度挖掘人们的情绪表的的来源,通过多年工作工作性质与芭蕾舞演员的接触,她认为发掘、创意是关键所在。同时让演员充分接触并了解不同种类的舞蹈,对于舞台表演是非常重要的。这种广泛的了解也包括对于自身的探索,发觉舞蹈演员自身的潜质,综合所有所带来的“创意”使得芭蕾舞不断发展。
本届大赛评委、美国波士顿芭蕾舞团团长米克·尼斯宁认为,芭蕾是一个具有全球化性质以及综合性质的舞蹈,需要考虑芭蕾舞如何回应世界的全球化。艺术对于人类而言是不可或缺的,要不断的更新芭蕾舞的呈现形式,以赶上时代的脚步,为人们传递具有时代性的芭蕾艺术。
法国文化艺术交流协会会长宗淼谈到,人类需要情感和心灵上的沟通,芭蕾舞同行之间需要加强交流合作,相互借鉴,共同担负起保护、传承古典芭蕾舞艺术的使命;同时艺术来源于认知,不能只关注艺术的技巧美从而忽略芭蕾舞的艺术性、情感内涵,要培养具备创新思维和强大适应能力,有自信心和有自我保护身体意识的演员,承担起未来更多的芭蕾舞发展的使命,创造出属于自己,也属于整个世界的辉煌。
美国美利坚大学教授奈玛·普雷沃表示,如今需要的不是技术,而是通过动作以不同的方式来演绎、表达出感受。要让舞者的身体、灵魂、心灵在一起。作为芭蕾舞学校,要培养学生身心合一的艺术。需要向芭蕾舞融入新鲜血液,身处于全球化的世界,要以更大胆、包容的态度,去理解、体验和接受。
本届大赛评委、荷兰舞蹈剧场二团团长南希·恩威林克提出,技术本身不容易达成,灵感的产生就更加难,要更注重“灵感”。不是技术表现多么出色,而是如何去运用技能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放眼现今的芭蕾教育行业,往往面临人才缺失的情况,原因在于培养方向和诉求并没有完全使学生意识到这个问题,所以越早着手于将来新型芭蕾教育人才的培养才是时代所急需的。
本届大赛评委、法国图卢兹歌剧院芭蕾舞团团长卡德·贝拉比强调,鲁道夫·纽瑞耶夫曾说,“在舞蹈面前没有上帝、没有爱,只有在现实中坚持不懈地改变自己,才能学习到舞蹈的真谛”。他认为,舞者是舞蹈艺术的使者,不是简单地展示一些肢体语言,必须有自己的个性,舞蹈需要激情,需要惊人的表现力,苍白的技术表现不是舞台上的胜者,艺术性必须在具备创造力的同时,位于技巧之上。舞者在枯燥的训练中需要耐心和乐观的态度面对每天的生活,指导教师要做舞者身体和精神的引导者和保护者。
本届大赛评委、芬兰芭蕾舞国家团团长玛德琳·欧美莲从社会人力资源的需求角度出发,谈到艺术市场所需舞蹈演员的条件。较好的技术技巧和优美的体态是必须的,但除此之外更宝贵的是舞者有好奇心、开放性、包容精神,这使得他们认真地参与芭蕾创造,而不是仅仅被动地接受舞步。一个舞者必须在本质上是一个艺术家。随着年龄的增长,舞者的身体条件可能会逐渐下降,但是一个真正有艺术感的舞者,可以突破身体的极限,并且拥有对于艺术的独到理解,这对于舞团来说是一笔重要的资产和财富。
本届大赛评委、中国中央芭蕾舞团团长冯英谈到,中央芭蕾舞团源始于北京舞蹈学校,老师们在教育教学方面始终秉承着具备高度责任感的觉悟,培养学生时注重人文关怀和道德培养,在塑造优秀舞者之前先培育学生作为一个合格的“人”,引导学生热爱生活,激发学生对芭蕾舞的喜爱,帮助孩子们树立艺术目标和艺术追求。进入新时代,中央芭蕾舞团不断完善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也在致力于新剧目的创作和新型人才的培育,将源源不断地为芭蕾事业提供新型的优秀芭蕾舞者。
与会专家学者对本届赛事予以高度评价,同时对今后举办国芭赛活动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大赛执行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许锐副校长出席研讨会。他在总结讲话中指出,今年对于北京舞蹈学院而言是一个特殊的年份,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也迎来了北京舞蹈学院建院40周年,舞蹈高等教育事业从1978年发展至今经历了40年的探索和发展。教育一直都是无比重要的话题,芭蕾舞人才培养质量一定程度反映着舞蹈教育事业的发展状况,“舞蹈职业教育”与“舞蹈高等教育”之间的关系也是一直探讨的话题,北京国际舞蹈院校芭蕾舞邀请赛恰好为芭蕾教育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平台,希望在今后交流合作中不断为芭蕾舞蹈教育事业做出更多贡献。
研讨会由北京舞蹈学院芭蕾舞系直属党支部书记关於主持
(党委宣传部 文/许文颖 图/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