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下午,BDA舞蹈论坛(2021)“国际标准舞(体育舞蹈)在中国的发展”分论坛圆满完成。本论坛邀请到北京舞蹈学院国际标准舞学科创建人张平教授、北京体育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李小芬、江西艺术职业学院副院长龚为民、武汉体育学院教授吴东方、四川音乐学院国际标准舞教研室主任李濛、天津师范大学舞蹈系国际标准舞教研室主任林欣甫、北京体育大学艺术学院教师史傲以及北京舞蹈学院国际标准舞系副教授陈淑民、副教授齐志峰在内的多位专家学者,聚焦国际标准舞教育教学、人才培养、艺术实践、理论思想等多方面展开深度交流。论坛由国际标准舞系副主任党奇主持。
北京舞蹈学院外国舞党总支书记张立军代表外国舞党总支向参与论坛的嘉宾、老师和同学们表示欢迎,同时向长期关注舞蹈高等教育和舞蹈艺术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感谢。他对本场论坛提出两点希望:一要扩大国际视野,研究国际前沿领域发展动态,将“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探索与国际发展接轨的专业建设方向,培养具有全球化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高端艺术人才;二要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努力创作反映中华民族精神的艺术精品,积极用源于西方的艺术形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发扬中国精神,研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专业发展方向和专业风格,把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舞蹈艺术的美学追求,推动专业体系建设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他认为,正值“十四五”开局之年,基于学院办学类型与发展定位,外国舞党总支要顺势而为,积极作为,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的机遇,贯彻教育发展新理念。希望与各位同仁一道努力,打通人才培养渠道,共享优质资源,共同推动国标舞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本场论坛的主持人国际标准舞系副主任党奇向大家介绍BDA舞蹈论坛是北京舞蹈学院创设的高端学术品牌,前两届论坛的成功举办在国内外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今年,恰逢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华诞,BDA舞蹈论坛聚焦这一历史重大时刻,以“为人民而舞——中国艺术发展之路”为主题开展研讨。他认为,国际标准舞是国际化的舞蹈表演形式,理应运用肢体语汇作为与世界沟通的桥梁,通过舞蹈作品或重大赛事展现中国特色与中国精神。作为新时代的艺术教育工作者,肩负着为国家培养艺术人才的重大责任。站在“十四五”规划实施元年,有幸邀请到自全国知名专业院校的9名专家共同参与国际标准舞论坛,一同梳理中国国标舞的历史脉络,研讨新时代国际标准舞的现状与机遇,展望未来发展之路。
北京体育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李小芬教授以《把时代支脉,应社会所需,打造一流专业课程,培养国际标准舞(体育舞蹈)人才》为题进行交流,她结合国际标准舞的专业特点,立足北京体育大学体育舞蹈专项课程建设,提出创新型国际标准舞人才培养重在能力先行的教学体系架构,并总结出体育舞蹈课程“六化育人”的目标体系、“纵横结合”的内容体系、“三个层级”的教学效应,梳理专项课程重难点,提炼出课程建设的创新与特色,期望与各位专家共促国际标准舞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四川音乐学院国标舞教研室主任李濛副教授以《川音国际标准舞专业发展历程及展望》为题,介绍四川音乐学院舞蹈学院国际标准舞专业自2014年成立以来,历经七年的教学实践,逐步确立和完善针对国际标准舞专业特性的教学体系。他认为,国际标准舞在中国的发展应在强化竞技的前提下,不断提升自身艺术品位,促进国际标准舞影像及舞蹈剧场艺术融合发展,共同思考如何将国际标准舞作品化、舞台化、市场化,让其成为适应社会大众需求的文化产品。
江西艺术职业学院副院长龚为民老师在《国际标准舞和我国传统文化交融与发展之我见》的主题发言中指出,国际标准舞在中国发展的过程中不断与本土舞蹈互相借鉴、相融相生,从侧面反映出国际标准舞与中国传统文化契合度之高,以及国际标准舞本土化的可能性。通过具体舞蹈案例分析,龚老师指出近年来国标舞的艺术作品整体趋势向着民族化、本土化的方向发展,在服饰、音乐、道具上都融入了中国式表达,使得作品彰显出中国人的生命活力和艺术张力。他坚信在不久的将来,更多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国标舞艺术作品将在国际舞台焕发光彩。
北京舞蹈学院齐志峰副教授在《标准舞与拉丁舞的生命形式》的主题发言中,以标准舞与拉丁舞的历史发展脉络为阐述基础,结合国标舞珍贵历史视频资料,重新为大家准确阐释了国标舞的基本文化属性与历史发展根源,提出要在尊重历史、尊重文化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践与思考,进行国标舞作品创作。他认为创作者需不断自省,创作不应带有功利心,好的创作来源于灵感的迸发,继而以情感的外化呈现在舞台上或赛场上。他认为中国舞人应当有实力、有胸怀、有气魄将中国国际标准舞推向世界。
武汉体育学院吴东方教授以《新时代我国高等院校国标舞(体育舞蹈)人才培养理念的探析》为题进行交流,他将国标舞在中国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并对国标舞的发展态势展开阶段性分析。他提出应探索国标舞人才培养新趋势,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方法,找到具体运作载体与措施,从而提高国标舞专业的教学质量。只有引进先进教育理念,明确改革创新思路,才是提高国际标准舞办学质量的路径。
天津师范大学音乐与影视学院林欣甫副教授以《国标舞发展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为主题,聚焦新时代背景下国标舞在中国发展中呈现出的“四个不平衡”现象,提出国标舞教育者在教学训练中应厘清制约拉丁舞竞技制胜的关键因素,以期找到教学训练的基点与方向,逐步建立起阶段性拉丁舞教学与训练的核心部分和支撑专业能力培养的实践理论框架,为今后的比赛以及学术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他认为,在当前的“后疫情时代”,要对线上、线下结合的综合教学模式加强重视和进一步探索。
北京舞蹈学院国际标准舞系拉丁舞教研室主任陈淑民在《回顾国标舞三十多年专业教育的发展与硕果——共创中国国标舞的新纪元》的主题发言中,将大家的关注点聚焦在32年前——1989年北京舞蹈学院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建立起国际标准舞专业,自此国标舞专业教育在中国落地生花。他通过回望国际标准舞专业教育的发展历程与取得的重要成果,探讨新时代国标舞人才培养模式,主张通过科学课程教学体系,开创出属于中国的国标舞发展之路,坚定中国国标舞人的文化自信,培养出独具中国特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标舞人才。
北京体育大学艺术学院教师史傲以《刍议国标舞高等教育中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北京舞蹈学院为例》为题进行发言。他首先回顾中国国际标准舞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运用纵向历史梳理和横向比较阐释相结合的研究视角,归纳出北京舞蹈学院早期人才培养的两大模式,即“身体学养”与“创意学养”,从而思考新时期中国国际标准舞高等教育的更多可能性。他认为,国内国标舞全行业需要建立起良好互动机制,使各专业方向人才不仅可以在熟悉的领域各司其职、各谋其位,还可以在专业与非专业、高雅与通俗、学科与行业的互通平台中不断突破、持续成长。
北京舞蹈学院国际标准舞学科创建人张平教授以《中国国际标准舞百年历程刍议》为题,深度剖析国际标准舞在不同时期文化背景下的发展样貌,探寻中国国际标准舞的历程。他认为,当前处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时代,需贯彻“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将国标舞的小圈子融入舞蹈的大圈子,国标舞学科建设的小循环融入艺术教育的大循环,国标舞技能型人才培养融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同时,为舞蹈插上科技的翅膀,为科技注入舞蹈的能量,舞出中国气派的国标舞,提出国标舞新标准,赋予国标舞新的美育价值。
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以国际标准舞为主题的分论坛首次出现在BDA舞蹈论坛这一重要学术平台中具有重要意义。发言嘉宾紧紧围绕主题,探讨新时代国标舞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共同期许中国国标舞人在未来的使命担当和价值追求。相信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为国标舞未来发展指明新的道路,尤其是为源自西方的舞种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扎根本土、彰显中国特色等关键议题提出新的思路和对策。未来国标舞人将继续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牢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中国国标舞教育事业的发展奉献力量,不断续写中国国标舞教育事业的华丽诗篇!
会议宣传组 国际标准舞系
文/ 王奕婷 赵锐桐 商润泽
图/向凌鋆 冯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