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学院策划推出“北舞剧评”品牌,以搭建“中国舞蹈评论基地”为目标,联通实践与理论的深度对话,推进学院“中国舞蹈学术研究中心”“中国舞蹈作品研创中心”等“五个中心”建设。
2024年5月23日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2周年,同时今年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讲话10周年。在这个值得纪念的时间里,学院组织召开与国家大剧院联合出品的原创舞蹈诗剧《杨家岭的春天》的“北舞剧评”活动。活动邀请到北京舞蹈学院党委书记巴图、国家大剧院与北京舞蹈学院的主创团队,与业内外专家学者围绕本剧展开深入探讨。
《杨家岭的春天》出品人,北京舞蹈学院教授、党委书记巴图谈到,“文艺为人民”是历史的回响、时代的命题、未来的召唤。扎根生活、植根人民,与延安文艺“火种”薪火相传;聆听时代、感悟真知,与延安文艺“精神”同频共振。坚持人民至上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艺术的根基、血脉和力量在人民,艺术工作者要立足人民生活,演绎人民故事,做人民心声的艺术“代言人”。
他指出,《杨家岭的春天》的再度回归,不仅是舞蹈工作者在创作实践中对自我的一次挑战和提升,更是对新时代文化艺术事业的一份责任和担当。我们期待这部作品能够以最好的状态面对观众,也期待更多的文艺工作者能够秉持“文艺为人民”的理念,创作出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作品,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
《杨家岭的春天》艺术总监、编剧,北京舞蹈学院教授、党委副书记、院长许锐回顾了《杨家岭的春天》从2021年至今漫长而艰辛的创作历程,无论是在延安实地采风,还是集体创作的方式,都留给了整个创演团队深刻的记忆。通过演出、听取意见、多轮循环修改,创作团队本着在民族民间舞蹈领域完成一个新时代原创精品的宗旨不断打磨作品,真正通过常演、常改、常新的方式,力求达到这样一个优秀舞剧题材应有的艺术高度,展现当代文艺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用心打造“学院派”的高质量原创“良心剧”,也希望专家们对作品提出宝贵的修改意见,帮助创演团队不断精琢作品,发挥“北舞剧评”这一平台推动艺术创作实践的重要功能。
《杨家岭的春天》总监制,国家大剧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张尧对《杨家岭的春天》全体创研团队精益求精的创作精神给予了高度赞扬。他表示,在23号这个重要日子重温延安精神,研讨艺术创作,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演党史就是在学党史,创作高品质、贴近人民的艺术佳作就是对人民负责,这也与国家大剧院的人民性、艺术性、国际性的办院宗旨密切相关。创排舞蹈诗剧《杨家岭的春天》是对杨家岭窑洞中那一束照耀革命文艺道路的精神圣火的热情讴歌,是对杨家岭的春天走到新时代今天的历史赞歌。“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激励当代文艺工作者追随革命足迹、坚守文艺初心,礼赞新时代。《杨家岭的春天》全体剧组人员要牢记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人物刻画、舞段设计、音乐完善、舞台呈现等等,必须不断打磨提高,以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的精品力作,为人民群众奉献高质量的精神食粮,热情讴歌新时代的春天。
《杨家岭的春天》总制作,国家大剧院院领导兼艺术创作中心主任李劲作为北京舞蹈学院与国家大剧院联合出品创作的核心团队成员,见证了作品一次次修改、不断精进完善的过程。他提到,主创团队、北舞师生演员秉持为人民而舞的创作理念,在创作与巡演中积极吸纳各方意见,认真深入地吸取各方意见,不断调整完善,精益求精的艺术创作态度,令人印象深刻。在一个网络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更需要优秀的主旋律作品加以引领。《杨家岭的春天》以优秀的主旋律题材为基础,不断打磨艺术形式,具有争创时代经典的基础。相信通过吸收各位专家宝贵的意见,作品会更加完善,成为能够引领时代文化风气的艺术精品。
《杨家岭的春天》总导演、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系主任张晓梅在回顾作品排演过程时表示,《杨家岭的春天》舞蹈诗剧诞生之源,就是为了体现“文艺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聚焦到舞蹈艺术中就是要做到“为人民而舞”的价值追求。追忆往昔,延安时期的艺术家们通过学习、采风、创作、实践,确立了人民立场,转变了艺术观念,用信念、知识、热血和生命,矗立起一座座不朽的艺术丰碑。作为新时代艺术工作者,我们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坚定思想、守正创新、学思结合、打磨精品,将最完美的艺术作品奉献给人民,真正做到以舞蹈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优秀作品。
《杨家岭的春天》总编导,北京舞蹈学院创意学院党总支书记兼院长张云峰回忆作品自2021年进入策划阶段,历经三年打磨。这部作品融合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艺术创作构想,从本体、形象、形式、叙事、情感等多个层面尝试探索一种全新的艺术表达方式,呈现出一个独具特色的红色题材舞蹈作品。这个过程是非常有挑战性的。《杨家岭的春天》将艺术家与人民的关系紧紧连接在一起,作品将艺术家们深入人民生活,奔赴延安融入火热生活与革命实践,与人民建立起深厚情感纽带的历史现实进行再现,展现了文艺创作的真正意义。
北京舞蹈学院原院长吕艺生教授动情地回忆了自身漫长的艺术实践经历与《讲话》之间的紧密联系。他指出,《讲话》对于一个艺术工作者的影响是深入灵魂的。《杨家岭的春天》中生动地呈现了文艺工作者为之奉献终身的精神,感人至深。舞蹈诗剧作为中国舞蹈的独创形式,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是中国舞蹈创作实践的一种形式上的开拓。形式的创造是艺术家的追求和责任,舞蹈诗剧正努力在具体叙事和抽象表意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形式创造本身是没有固定模式的,比如说在舞剧中如何有效地使用民族民间舞蹈的语汇,其实有很多值得探讨的问题,也有需要进一步开拓的空间。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结合是对艺术创作的高要求,如何将一个题材挖掘得更深入,表达得更生动,是要在艺术创作实践中不断探索的,希望《杨家岭的春天》通过不断的打磨、精进,成为能够经得住时间洗礼的经典之作。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语言大学特聘教授王一川认为《杨家岭的春天》具有三层重要的含义:第一,完成了向延安解放区文艺经典的致敬,无论是木刻版画还是经典小说的代表性场景,都在作品中得到了呈现;第二,通过再现这批现代经典创作缘起,从而诠释了“两个结合”中第一个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意义;第三,通过再现艺术家从民间文艺传统中吸取创作营养的过程,突出第二个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对于当前新时代文艺创作的价值。在《杨家岭的春天》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双重源泉的汇通和滋养:人民的社会生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两个重要的源泉的汇通,对今天的文艺家是重要的财富与保障。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副主任袁正领认为本剧是对“以人民为中心”创作思想的形象化呈现,对文艺工作者有诸多启示。其一,以人民为中心,关键在于发挥“情感”的融通作用。第一篇章以集中的情感激荡,表明文艺家融入人民生活的关键是怀着朴素的仁爱之心、为国为民之情进入人民生活,自然能够发现生活中感动,从而由情入理,情理交融,最终成为人民艺术家。其二,以人民为中心,应观照时代的精神气象。作品很好地展示了当时的革命胜地延安天朗气清、蓬勃向上,团结紧张、严肃活泼,追求进步、勇于牺牲的精神风貌,以群体舞等形式表现出来,体现了当时人民的精气神。这是面向人民进行艺术创作必须具备的大视野,也是作品能否受到广泛欢迎的重要决定因素。其三,以人民为中心,应遵循用“牺牲”追求“永生”的审美逻辑。与军民并肩战斗的艺术家的牺牲是本剧的高潮,也是主题的升华,彰显了崇高之美。这表明,追求艺术生命的永恒要从有限的自然生命和自主选择中去造就,从牺牲自己、服务人民的高境界中去追寻。这种生死考验的深度呈现,是对艺术家自觉追求高境界的有效范导。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研究员茅慧从选材立意、创作特征、艺术价值等方面发表评述。她指出,舞蹈诗剧《杨家岭的春天》继承了红色题材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聚焦真实革命斗争生活的点点滴滴,在版画意境与文艺青年个体生命体验的融合中,淬炼出粗粝的艺术质感。同时,在舞美设计上,保持着黄土高原革命根据地质朴自然、激昂热烈的视觉特色,美学风格统一。舞蹈诗剧《杨家岭的春天》的艺术叙事展现了“诗画合一”创作特征,运用三维肢体构筑出二维版画的图像内涵。
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副所长卿青认为《杨家岭的春天》是一部向延安革命文艺精神致敬的时代之作,是赓续《讲话》文脉,体现文艺为人民服务的舞蹈力作。其可贵之处有三:一是作品的主题反映文艺工作者的使命感和奉献精神,倡导时代主旋律;二是将延安木刻版画搬上舞台,让观众回到延安文艺的“历史现场”,感受文艺工作者与人民群众的革命斗志与激情;三是运用现代表现手法将秧歌、腰鼓、皮影等地方文艺形式与革命文艺精神紧密融合,增强作品的时代魅力。她认为《杨家岭的春天》是“真感情、真精神、真水平”的作品,希望主创团队进一步加强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将其打磨成时代精品。
研讨会由北京舞蹈学院人文与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兼人文学院院长李馨主持
在北京舞蹈学院建校70周年之际,《杨家岭的春天》始终牢记文艺工作者的时代使命,通过对“杨家岭”的当代回溯,坚定信念,守望初心。与会领导、主创团队、专家学者们对舞蹈诗剧《杨家岭的春天》满怀期待关爱,不仅系统地回顾了党的文艺路线和理论政策,也对作品还未完全发挥的潜能进行了分析与探讨。这些宝贵的建设性意见是打磨时代精品不可或缺的资源。特别是在北京舞蹈学院与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签署文艺评论合作备忘录的时间点上,更加凸显了“北舞剧评”这一沟通艺术创作与文艺评论的平台在新时代文艺工作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来源/人文学院 文字/闫桢桢、张嘉薇、曾敏瑄、刘姝庭、张佳缘、高懿珊、高海琳、张清盈 图片/顾晶辉、杜嘉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