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3日,BDA舞蹈论坛(2021)全国舞蹈研究生分论坛第三场圆满结束。来自国内5所高校的11位研究生聚焦百年党史中的中国舞蹈理论与跨媒介实践研究这一议题,进行积极交流研讨,展现青年学子的学术研究成果和理论素养。本场分论坛特邀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张素琴教授、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车延芬副教授、北京舞蹈学院人文学院武艳副教授、毛毳副教授进行评议。论坛由北京舞蹈学院研究生部副主任李卿主持。
中南大学博士研究生郭昳欧运用伦理学理论,对舞蹈身体伦理进行中国式的解读。通过揭示舞蹈身体伦理的缘起,她指出了社会现代化进程中舞蹈身体伦理面对当代挑战与哲学失语的现象。基于中国传统中舞蹈身体的运行逻辑,她认为应遵循以下构建原则:坚守以人民为文艺服务对象的原则,构建舞蹈身体理论框架;依据中国舞者身体的独特性,提高身体运行逻辑的科学性;增强“破”旧与“立”新的意识,促进舞蹈身体的跨学科研究。
北京舞蹈学院硕士研究生李济溟以“儒家舞观——兼论地方乐舞的独立性研究”为题,对中国古代乐舞观的发展脉络进行探究。他通过梳理、提炼《乐记》中的儒家乐观、舞观,反思了地方乐舞在儒家思想影响之外自身所具有的独立研究价值。他呼吁舞蹈研究者需以独立、开放、自省的眼光辨清历史中的舞蹈格局与儒家观念,认为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梳理不同文化语境下的舞蹈发展过程、儒家舞蹈的美学思想以及“以史为鉴”的文化经验。
北京舞蹈学院硕士研究生胡元园聚焦古代丝绸之路重镇——敦煌,探讨了敦煌舞蹈中虚实空间的存在与运用以及相应产生的独特美学空间。通过剖析敦煌舞蹈的内外空间,她谈到,如今研究敦煌舞蹈不仅要关注表层外空间,更要感知外在实体空间中的虚性空间以及人体结构中的内在心理与意境空间的表达,从而更深刻凸显敦煌舞蹈独特的风格特征与文化韵味。
北京舞蹈学院硕士研究生蔡均适从共建“一带一路”的倡议出发,关注敦煌舞蹈在敦煌学背景与范畴下的研究视野。在弘扬丝绸之路精神的导向下,她认为,需以“古今”融合的“大视域”观念看待敦煌舞蹈的研究立场。通过以石窟艺术为中心的整体视野、以时间为脉络的连续视野以及地域与文化概念的联通视野的拓展,她将历史传统与当代语境衔接贯通,阐释了“古今”合流视阈下敦煌舞蹈的历史意义和再创造的现实价值。
北京舞蹈学院硕士研究生林康馨以九品莲花灯舞为个案将田野考察和文献研究相结合,分析在“双百方针”的指导下,九品莲花灯舞改变的艺术突破,并对其进行文化解读。通过分析文艺工作者对九品莲花灯舞主题、表演者、动作及服化道的舞台化改编,她认为,不同文艺语境下对舞蹈的改编体现了一定的文化内涵。一方面把握了儒家的“礼”和道家“阴阳”文化的审美基调,另一方面满足了人民群众爱国爱民的心理诉求。她认为,新时代需要以更深刻的改革和更广阔的视野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优秀作品。
针对当下舞蹈普及教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曾勤琴从舞蹈本体“身体”的视角出发,以“问题”为导向展开研究。从教育的宏观层面与身体的深层关系、舞蹈普及教育自身发展的历程、自身主观原因等层面,她解读了舞蹈普及教育所处困境的深层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其一,应当反思理性与非理性的绝对二分;其二,重新认知教育与身体的关系;其三,构建舞蹈超专业化身体认知。她认为,舞蹈人需跳出惯常的身体性别二元论,探索新时期舞蹈普及教育“身体观”的建构。
六位研究生发言结束后,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张素琴教授、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车延芬副教授分别评议。张素琴教授针对每位同学的发言逐一进行点评:对郭昳欧与曾勤琴跨学科研究表示认可,同时建议应注意写作思维与研究对象之间的差异;胡元园需提炼“一带一路”中的某一具体概念展开“空间”研究;蔡均适需审慎对待研究视野这一概念的运用;李济溟对舞蹈历史及文献学的把握值得肯定,可以考虑将儒家乐舞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林康馨可以进一步从时代对独立舞蹈创作需求的角度出发进行深入研究。
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副教授车延芬指出,以上六位同学的发言展现了作为研究者的问题意识和研究精神,对他们主动关注具有时代特点的研究思路给予了高度肯定,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郭昳欧需在提取不同理论流派的视角基础上进行聚焦和提炼;曾勤琴需明确批评对象的指向性;李济溟需在整合的“乐”范畴下进一步阐释内容;蔡均适可以从“敦煌舞蹈之名”的角度进行深入研究;胡元园需注意身体空间的整体概念,运用拓展性思维进行探究;林康馨需加强问题的提炼,以问题为导向梳理材料,深入挖掘舞蹈细节。
面对新时代文艺思想对舞蹈教育的方向引领,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王雪以首都师范大学舞蹈专业为例,探究了新时代文艺思想指导下高等师范院校舞蹈教育的育人理念与实践路径。她认为,在新时代文艺思想指引下,高等师范院校舞蹈教育应做到:立德树人,劳筑师德规范的舞蹈教育;立足人民,坚守为基础教育而服务的舞蹈教育;立足时代,探索“互联网+”舞蹈教育模式;创新发展,融入共享生态圈的舞蹈教育,开拓“三全育人”舞蹈专业人才培养新路径。
聚焦新时代国内电视舞蹈综艺他鉴和本土化中的媒介、舞蹈和人,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研究生董爽系统地勾勒出国内外传媒影响下中国舞蹈文化传播的变化。从舞蹈综艺制作的本土意识和创新、舞蹈的行业市场和公共空间的变化、舞蹈综艺公共领域中的特性以及舞蹈从业者的选择和态度四个层面展开分析,她认为,中国电视舞蹈综艺在本土化的过程中砥砺前行,需在博弈与融合中不断调试,摸索出适合本土文化的表现方式,服务于本土观众。
南京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宗怡然针对《舞蹈风暴》引发的综艺舞蹈热潮现象,对舞蹈影像中的当代精神展开探讨分析。通过对“风暴时刻”的技术分析和理论研究,她提出了“风暴时刻”带来的本末倒置、编导及观者关系的失衡、明星舞者的资本消费以及剧场舞蹈与综艺舞蹈差异等问题。她对舞蹈选秀节目的现状、存在问题进行深刻考究,认为舞蹈人需坚守舞蹈的本体意识、思考中国舞蹈影像技术下应渗透的当代精神。
北京舞蹈学院硕士研究生刘唯嘉以手舞影像作品为例,对实验性舞蹈影像微观编舞创作规律与现实意义展开研究。基于对实验性手舞影像的史学梳理,她从手部动作、镜头语言和画面组接运动三个方面分析作品内部创作规律,并从舞蹈创作、表演、观看、共舞四个角度阐述实验性手舞影像的外部现实意义。最后结合“人人皆可舞”的语境,探讨实验性舞蹈影像微观编舞作为一种“舞为人民,人民起舞”的可行性路径,具有何种精神内涵与实践潜质。
基于“舞蹈+科技”的跨界融合现状,北京舞蹈学院硕士研究生谷云飞以动捕技术与舞蹈编创的交互为切入点对新媒介舞蹈进行研究。从动捕技术的原理出发,依据多元共生的跨界融合现状探讨舞蹈的形式创新,他认为主要有两种形态:一是数字交互舞蹈,一是借助VR技术的沉浸式舞蹈。结合具体的案例分析,他进一步提出,我们需在把握舞蹈本体的意义和价值的基础上,辩证看待“动捕技术”的运用,使其成为舞蹈编创线上形式的技术拓展。
北京舞蹈学院人文学院武艳副教授表示从发言中感受到了新时代研究生们浓厚的学术热情,并提出了个性化的修改建议:王雪着眼时代热点,结合新时代文艺思想与具体案例阐释首都师范大学舞蹈教育专业的发展路径,选题具有现实意义,可以对案例进行更深入的分析与解读;董爽从媒介、空间和人三个层面阐释新时代电视舞蹈“本土化”的过程,论点清晰,但论据略显不足;宗怡然以《舞蹈风暴》为例审度娱乐背后的问题,逻辑清晰,仍需深入思考多媒体语境下电视舞蹈与传统舞台舞蹈之间的本体差异;刘唯嘉从史学和创作层面展开对实验性舞蹈影像“手舞”的微观编舞的研究,论据丰富,但如何与“为人民而舞”相结合还有可思考的空间;谷云飞聚焦“动捕技术”在舞蹈编创中的运用,梳理了其基本发展脉络,需补充更充实的论据作为理论支撑。
北京舞蹈学院人文学院毛毳副教授对各位发言人提出了针对性的修改建议:王雪将研究对象置于史学框架的做法值得肯定,仍需加强研究的问题意识、增强论文的写作逻辑、凸显文章的创新性;董爽和宗怡然都具有学术研究的问题意识和理论诉求,董爽论文新意不断,仍需关注论文观点的学术性和严谨性,仔细推敲研究选题和研究对象,廓清文章引用概念的语境与前提,如对标题关键词“本土化”的概念界定;宗怡然的研究具有政治学潜质,建议将文章内容化繁为简,提炼核心的研究问题,也需思考精英主义批评话语体系是否适用于综艺节目这一对象;刘唯嘉和谷云飞的研究选题值得肯定。她表示愿意与同学们会后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北京舞蹈学院研究生部部长苏娅教授对三场研究生分论坛进行总结,并代表研究生部对所有参会者表示感谢。她指出研究生分论坛呈现的三个特点:其一,对位主题,明确坐标;其二,结合时政,广开视域;其三,占据本位,聚焦特性。此外,针对此次论坛中表现出的学术研究共性问题,她强调要加强学术论文规范意识,注重文献综述撰写与相关资料梳理;要注重论从史出的史学视野,呈现历史研究与前沿判断相结合的学术积淀与理论深度;要明晰舞蹈学整体理论知识体系,构建以点带线,平衡局部与整体的学理逻辑。希望研究生同学们在全国研究生分论坛的交流互动中有所收获,有所提高。
BDA舞蹈论坛全国舞蹈研究生分论坛既是北京舞蹈学院为研究生学术成长搭建的平台,更是为全国舞蹈研究生提供的交流互鉴的机会。通过对中国舞蹈艺术发展历史的梳理、舞蹈红色经典作品的研究、中国舞蹈理论与跨媒介实践研究,进一步明晰了百年党史历程中舞蹈发展脉络,明确了今后学术研究的方法和视角。该平台致力于成为青年理论人才的孵化器,为新时代中国舞蹈理论研究事业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后备力量。
(会议宣传组 研究生部 文/ 李楚婷 邵泽宇 图/ 李思成 冯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