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百年党建工作动态

【BDA舞蹈(2021)】分论坛:红色经典的当代书写与媒介对话——教育谈

  

  

  11月3日上午,BDA舞蹈论坛(2021)分论坛“红色经典的当代书写与媒介对话——教育谈”于线上顺利举行。论坛以“红色经典的当代书写与媒介对话“为题,分为“本体思辨:创作教学的初心坚守”“文化建构:教学体系的理念建设”“视野创新:教学意识的当代转化”三个部分,来自舞蹈界的15位专家、学者齐聚云端,结合自身创作实例分享经验,旨在通过回溯红色经典艺术作品中展现的奋斗印记与时代力量,将史学观点与前沿视野相结合,打通艺术门类间的屏障,共同探索培养新时代舞蹈编创人才的实践路径。北京舞蹈学院副院长、创意学院党总支书记许锐教授,国家大剧院副院长赵铁春教授出席论坛。论坛由创意学院副院长张永庆教授主持评议。

  

  北京舞蹈学院副院长、创意学院党总支书记许锐教授出席论坛并致辞。他代表北京舞蹈学院对嘉宾的参会表示感谢,对大家的探讨寄予厚望,希望各位专家学者能够在论坛中倾囊相授,分享真知灼见,共同探讨如何通过创作教学和实践,让学生从文艺作品中重温共产党走过的光辉岁月和艰苦历程;如何站在建党百年的历史节点,坚守舞蹈人的初心使命,让红色精神薪火相传;如何从历史脉络中重新品悟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从党史学习中激发信仰、获得启发、汲取力量,加快推进教学、创作、理念和技术的创新,推动舞蹈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真正匹配高精尖人才的培养目标。

  

  本体思辨:红色主题教育的初心坚守

 

  第一部分的发言嘉宾聚焦舞蹈创作的课堂教学,关注红色题材创作的本体意识与红色精神的坚守,对中国舞蹈事业建设、发展方向、动作编排、结构布局等方面提出了各自看法。

  

  国家大剧院副院长赵铁春教授以“红色经典的选题与分析”为题,从“宏大叙事”的艺术定义谈起,指出红色主题创作应遵循以下三点原则:其一,遵循国家文艺政策,对革命历史、人民生活进行鲜活、立体的呈现;其二,尊重历史记忆,追求美学风格与精神追求的统一,力求视角独特、寓意深刻;其三,接续优秀历史传统,传承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勇于承担国家与民族的使命职责,再创“为人民而舞”的经典佳作。

  

  原国家大剧院副院长邓一江教授以“对于红色题材舞剧的创作和坚守的三点思考”为题进行发言。他提出,红色题材舞剧创作要注重题材选取,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进行舞剧文本创作,避免功利化、标签化、雷同化的弊病,把控好戏剧与舞蹈的转换关系。在当今媒介融合语境下,既要让先进技术助力舞台的综合呈现,也要时刻坚守舞蹈动作本体的初心。

  

  北京舞蹈学院孙龙奎教授以“创意在结构,结构在境界”为题进行发言。他以我院今年发布的“为人民而舞”庆祝建党百年百部展播作品为例,提出舞蹈编导是理论到实践到解构再到结构的过程。他认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应该与当代红色精神相结合,深入解读红色题材舞蹈创作的结构意识与创意思维。

  

  北京舞蹈学院创意学院党总支副书记白凌以“红色主题创作的人才培养理念与实效”为题,以《伟大征程》大型情景史诗为例,介绍了创意学院在实际教育过程中践行“红色主题创作”的思政理念和优良传统,强调此次演出正是北京舞蹈学院红色主题教育成果的集中体现。她指出,红色主题教育的社会价值已然凸显,要进一步探索新时代下思政理念与舞蹈创作实践互渗的多种路径,将红色理念融入育人全过程,培养新时代舞蹈文化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北京舞蹈学院创意学院艺术设计系主任白文国教授以“红色主题文旅演出中的舞剧创作谈”为主题进行发言。他以红色文旅演出中的舞剧作品为分析对象,指出其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娱乐性,能够达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高度统一的状态。主题文旅演出作为我国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科技发展进步的今天成为了传播红色精神的重要载体。他认为,通过设备、舞台与技术的变化可以不断扩充艺术作品的表意空间,期待红色主题文旅演出在创意层面不断发展。

  

  北京舞蹈学院创意学院肖燕英教授以多年的创作经验为例,谈到了创作红色题材的几点感受,认为红色题材舞剧创作应遵循立意独特、情节真实、结构自如、语言准确四点原则。她强调,编导要与社会和人民紧密相连,切忌流于空泛,用坚定的红色意识、清晰的作品立意,成就非凡的艺术效果。

  上述嘉宾们结合自身实践经验,分享了将红色主题、红色精神注入舞蹈编创的过程,对未来在艺术教育中如何发扬红色传统、利用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做出了积极回应。

 

  文化建构:教学体系的理念建设

 

  第二组嘉宾将视角聚焦课程思政,探寻将技术学习与生命感知、红色精神相融合的路径与方法。

  

  北京舞蹈学院创意学院现代舞系主任马南教授以“革命历史题材舞剧《家·书》的构思与呈现”为题,以我院创作的革命历史题材舞剧《家·书》为对象,探析现代舞表现革命历史题材的方式。她强调,正确的文化引导和科学合理的课程规划是教学的根本问题,树立正确价值观是教学的重要任务。在舞蹈编导教学过程中,应对现代舞语言与红色创作的融合方式进行自觉探索,注重传承优秀艺术传统,紧密结合时代语境。

  

  北京舞蹈学院创意学院编导系主任郑坚鹏以“将红色理想愿望刻入学生心中"为题进行发言。他以史学为切入角度,分析不同时期国家文艺政策的引领意义,探索了课堂思政视域下红色题材的创作前景。他强调,当代编导人才应该以豁达心态与民族情怀进行创作,赓续传统、立足当下、展望未来。

  

  北京舞蹈学院创意学院顾佩英副教授以“文化素质培养”和“个体意识感受”为探究重点,概括了创意学院核心课程群建设的两个主要思路:基础教育线和实践检验教育线。基础教育线是通识教育,也是人才教育基础;实践检验教育线是建立在通识教育基础上的课程设置框架,蕴含着传统文化的深层意味。她以创意学院的学科跨界融合为发言核心,指出未来应将文化自觉融入到延续红色基因的意识中,实现在大文化意识观的引领下向红色经典致敬的实践目标。

 

  视野创新:红色教学意识的当代转化

 

  第三组嘉宾结合自身创作实例,分析历史进程中红色革命精神与当今时代语境相联系的路径方法,探讨如何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语境下绽放自身价值。

  

  西北民族大学舞蹈学院院长李琦教授以“新时代红色舞蹈的创作思考”为题,结合本校舞蹈学院的教学实践与排演情况,以《战歌》等作品为例,分享了“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舞+思”育人模式所取得的成效。她提出,在新时代的教育过程中,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是打牢精神阵地的重要基石。新一代舞蹈人应该在教育过程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质量与效果相匹配,不断拓展红色精神的传播途径,创新艺术人才的培养模式。

  

  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编导系主任张立夫副教授以“舞蹈编创中红色精神的诗意化呈现”为题进行阐述。他以本校新创舞蹈诗作品《仰望苍穹》为例,探析红色主题艺术创作的当代性转化。他认为,革命历史的真实故事应通过审美形式释放政治内容与价值,应该铭记党史中蕴含的崇高精神,不断响应舞蹈创作与当下现实进行感情连接的号召。

  

  山东大学(威海)艺术学院副院长赵鸿副教授以“立足地域文化,推进红色主题舞蹈创作”为题进行发言。他结合本校教学改革的具体案例,分别从 “承袭红色文化” “彰显地域特色”“贯彻‘艺术与科技相融合’的新文科建设理念”三个方面介绍了山东大学在教学改革中,贯彻和落实红色精神的具体做法与成效。他提出,未来将不断立足山东地域文化进行舞蹈教育与人才建设,持续探寻本土红色文化资源,讲述具备独特性的红色故事。

  

  西北师范大学舞蹈学院院长马军副教授结合本校《舞蹈编导》课程的教育方针,探讨了在国家整体美育方针下,深耕甘肃丰富文化资源,创新编创途径的探索。他强调,舞蹈编导教育应该根植于“在地化”的文化背景,不断开发与本地文化资源相适应、相渗透的教育新模式。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舞蹈系包峥剡副教授以“浙江文化下的舞台创作”为题进行发言。他提出,利用江南传统文化资源突出红色历史文化特色,是该校目前红色创作的重要路径。他认为,舞蹈编创需对红色题材的文化元素与符号意象进行当代阐释,并结合地域文化元素进行当代人的深度解读。

  

  北京舞蹈学院创意学院周立新教授以“对当代性表达之我见”为主题进行发言。从舞台视觉的角度阐释了红色题材的当代性转化问题。他指出了舞台视觉当代性要素的几大分类,并分析其在新时代语境下的发展变迁与特征延异。发言中周教授谈及舞剧创作中“当代”与“当代性”的辨析,强调当代经典创作需要具备包容性,在艺术作品中创新和坚守同样重要。

  

  北京舞蹈学院创意学院吴蓓教授以舞剧《那个秋天里的女人·秋瑾》为例,认为红色主题舞剧创作的当代创新要着眼于独特的选材立意与诗化精神的追求。她回顾作品创作过程,认为创作思考凸显在女性悲壮情怀的立意视角、寄语革命理想的感悟以及树立红色精神的认同。此外,她认为新一代舞蹈创作者要注重革命性与艺术性的双重把握,肩负起舞蹈人参与国家建设的担当与使命。

创意学院副院长张永庆教授主持论坛

 

  

  此次“红色经典的当代书写与媒介对话——教育谈”论坛聚集国内众多舞蹈界专家、学者共同展开研讨,旨在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美育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通过资源整合与互通共享优质教育理念,共同探讨舞蹈编导人才培养问题。站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关键时期,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舞蹈艺术教育,将红色种子播撒在新一代精神土壤中,引导师生从红色文化资源中选材创作,鼓励师生潜心编创优秀红色作品,讴歌英雄、书写时代,用舞蹈艺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弘扬中国精神!

  

  (会议宣传组 创意学院 文/刘祎祎、梁建伟 图/周津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