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晚,BDA舞蹈论坛全国舞蹈研究生分论坛第二场“百年印迹——百年党史中的舞蹈红色经典研究”成功举办。本场论坛发言人由来自全国各地的10位研究生组成,论坛邀请了北京舞蹈学院人文学院教授慕羽、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教师刘柳、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党总支书记兼副院长张麟教授和星海音乐学院舞蹈学院教授曾华美四位专家进行评议。聚焦百年党史中的舞蹈红色经典,从理论和实践的双重维度,回顾百年党史中舞蹈红色经典的发展脉络,探讨舞蹈红色经典在为人民而舞的时代背景下所具有的研究价值与现实意义。论坛由研究生部副主任李卿主持。
文化因素:舞蹈红色经典的概念辨析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博士研究生徐末子以“现象级”红色经典剧作《永不消逝的电波》为研究对象,从艺术心理学接受理论角度切入,对舞剧视觉、听觉、空间、时间等多维度进行分析。她认为,舞剧成为新一代经典之作主要源于三方面:第一,具备舞蹈接受心理的感受完整性;第二,合理运用舞蹈艺术中接受角色的效用问题;第三,为红色题材舞剧提供多元创作路径的可能性。
中国戏曲学院的硕士研究生江欣蔚以“百年党史中的舞蹈红色经典研究”为题,关注红色题材舞蹈创作的发展历程。她按照时间顺序对红色舞蹈发展历程进行大致分期,认为红色舞蹈最初起源于苏区舞蹈,伴随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革命而成长。随着社会主义的建设,红色题材舞蹈衍生出更为多元的表现形式,她认为,当代舞蹈创作需重视情感表达在红色精神中的作用,以便更好地契合时代精神,弘扬中国精神。
北京舞蹈学院硕士研究生张雪纯以百年党史中的现实题材舞蹈创作为研究对象,对现实题材的内涵演变及内在逻辑进行梳理。她在对现实题材和现实主义进行概念辨析的基础上,联系现实题材舞蹈创作现状,提出舞蹈创作现实题材舞蹈要“避实就虚”——将生活物品转换为舞蹈意象,将生活时空转换为舞蹈时空,将生活实象转换为舞蹈虚象。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戴伊凡以“百年党史中经典舞蹈作品的促成与启示”为题,围绕“经典为何”以及“如何成为经典”两部分展开探究。首先,她提出了界定“经典”的三个标准:需反映时代事件、符合期待视野、敢于破旧立新;其次,她进一步阐释了经典对当代舞蹈发展的启迪意义,认为舞蹈作品的发展需立足传统发展经典,同时具备中国精神内核,发扬中国精神。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李曼借鉴苏珊·朗格“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形式的创造”这一美学理念,围绕舞蹈的符号形式与情感内涵展开分析。她认为,一方面,“符号”的创造具有“人”的主体性,体现了编导的思想标准、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另一方面,“符号”不仅是作品内涵的表征,更是民族文化自信的外在体现。呼吁当代编导肩负文化复兴的使命,创造底蕴深厚的“作品符号”,为民族为国家打造独特的“文化符号”。
北京舞蹈学院人文学院慕羽教授首先梳理了同学们的共性问题,提出三点建议:一是注意标题范围不宜过于宽泛,应落实到具体切入角度——提倡“小题大作”;二是论文摘要需具备客观性,以旁观者角度保证学术的严谨性;三是研究应增强问题意识,重新发现现实问题,符合时代语境。随后根据每一位同学的发言分别进行点评,她谈到,徐末子需注重学术语言的组织,提高论文写作的学术性,经典需要经过时间沉淀与历史考验;江欣蔚需进一步明晰“红色经典”的界定标准;张雪纯对学术现象具有敏锐的觉察力,并结合丰富案例对观点进行论证,但需注重对论文关键概念的辨析,完善论文内在逻辑结构;戴伊凡需注重关键词的指向性,凸显主题内涵,标题逻辑需自恰,观点引用标明出处,规范论文学术性;李蔓需更好地运用内外部结合的研究方法,使文章主题与论坛主题相得益彰。此外,慕羽教授希望大家将跨学科的党史思维融入舞蹈研究,更好地契合“为人民而舞”的论坛主题。
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教师刘柳首先表示从以上五位同学的精彩发言以及慕羽教授的点评中受益良多。她认为五位同学都具备一定的问题意识,能够精准地抓住人民主体这一切入点对红色舞蹈经典进行深入剖析,值得肯定。她结合自身实践经历从跨学科视野出发提出三点建议:第一,需要明确人民的时代内涵;第二,需要结合经典作品的社会条件和历史语境,从文本表层进行更为深入的分析研究; 第三,需要以文化消费者的纬度关注群众的社会属性,厘清各历史时期的社会主体概念,进而更好地理解时代语境中红色经典的价值所在。她希望帮助大家进一步提升论文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时代背景:舞蹈红色经典的实践探究
北京舞蹈学院硕士研究生胡昕恬以佟睿睿编创的《记忆深处》与《到那时》两部舞剧为研究对象,试图总结出“为人民而舞”的人文情怀在舞剧创作中的不同表现方式。她从两部作品的共性出发,即同一编导所享有的类型化特点作为分析基础,通过主题思想、语言形态、叙事特色等方面的比较研究,尝试梳理舞剧源于主体性诉求而具有的个性化特质。她认为,在人文情怀的牵引下实现主体性表达是未来中国舞剧创作的主流趋势,舞蹈创作应具备人文属性,联结时代发展背景,彰显“为人民而舞”的精神内涵。
武汉体育学院硕士研究生汪钱莰以《英雄儿女》《永不消逝的电波》《风雨红棉》三部红色题材舞剧为研究对象,探讨舞蹈创作应如何运用景观叙事引发观众共鸣。她认为,景观叙事在红色题材经典舞剧中的创作呈现主要体现为三方面:第一是叙事性景观的构建,即舞剧隐形信息的呈现;第二是舞台景观空间的应用,即整合碎片化的信息;第三是共同记忆的场所创设,以激发人民的爱国情怀。她认为,需要处理好景观叙事与舞蹈本体叙事间的关系,构建真实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打造人民心中的红色舞蹈经典。
西安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刘恬爽以“舞蹈生态学视域下芭蕾样板戏探析”为题,聚焦特殊舞蹈现象下舞蹈形态与环境的关系研究。通过对芭蕾样板戏进行舞蹈形态“特征提取”和舞蹈生态“因子分解”的研究,她提出,革命芭蕾舞剧成为风靡全国的革命样板戏是时代的选择。基于此,她认为舞蹈艺术形态和艺术评判标准因时而变,希望研究者透过作品形态特征关注社会环境对作品或舞种的深层影响。
北京舞蹈学院硕士研究生赵锐桐以“溯百年印迹——‘中国元素’渗透国标艺术表演舞的现象研究”为题,聚焦国标艺术表演舞当下的课题与任务。她以国际标准舞自1989年在北京舞蹈学院建系至今的发展历程及新时代文艺政策的引领为研究背景,分析“中国元素”在国标舞艺术表演舞中的运用。她认为,国标舞艺术表演舞融合“中国元素”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国标舞竞技形式的过度倾斜;二是国标舞本体语言“叙事性”的认知模糊,希望未来在尊重国标舞“标准化”的前提下,能够将“本土化”作为国标舞发展的目标,为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做出贡献。
关于现实题材舞剧的人民立场问题,南京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巩宝玉以《歌唱祖国》为研究对象展开探究。他认为,舞剧体现了时代共性和人民个性,设计了风格化的肢体动作和典型性的人物形象,展现了独特的切入视角和真实的情感体验。希望当代编导以党的文艺思想作为指导,以人民生活作为创作源泉,走进人民、表现人民、歌颂人民,唱响主旋律,讲好中国故事。
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党总支书记兼副院长张麟教授针对五位同学的发言提出建议:胡昕恬文章题目凝练到位,但观点表达略显浅尝辄止,需进一步丰富“为人民而舞”和主体性二者关系的阐述,明确主体性是双向建构的过程;汪钱莰需深入理解景观叙事概念,注重借用其他学科理论提出的前提和背景,将理论与作品有机融合,注重文章的逻辑结构;刘恬爽选取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值得肯定,需进一步深入梳理作品的相关资料与研究现状,从而更好地整合文章内容;赵锐桐需拓宽研究视野,关注整个国际标准舞的优秀案例,需具备问题意识对舞蹈本体层面进行实质性分析;巩宝玉把握住了作品的艺术特色,可以进一步对文章主旨进行升华。
星海音乐学院舞蹈学院教授曾华美对研究生分论坛平台的搭建表示高度认可,认为平台不仅给予学生分享研究成果交流互鉴的机会,同时也帮助老师们在短时间内高效了解研究生学习现状、学术研究水平,更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引导。同时,她对五位同学的研究提出建议:其一,透彻理解研究的方法论及其理念,更好地运用于文章结构中,丰富论文的研究写作模式;其二,引用他人观点需更为谨慎,结合原文的前后语境进行分析,探析他人观点与文章的逻辑关系;其三,梳理研究主题的历史资料与研究现状,拓宽研究视野,从更为宏观的角度观照舞蹈。希望今后能看到更多研究生们的优秀文章和新颖观点。
北京舞蹈学院研究生部副主任李卿表示从专家们充满鼓励的言语中,充分地感受到各位专家前期所做的扎实工作,结合自身学术经验向大家提出诚恳而富有建设性的意见。他希望,同学们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和谦虚学习的心态从中汲取有益的营养,在学术之途中不断取得新的进步。最后他代表北京舞蹈学院研究生部再次向专家们的倾囊相授表达感谢,希望能够持续关注和帮助研究生的成长。
本场论坛的10位研究生运用艺术学、舞蹈生态学、史学等多维度的研究视野,梳理了不同历史时期舞蹈红色经典内容与形式的变迁,对红色经典舞蹈进行多元化解读。他们从当代艺术文化发展的宏观视野出发,研学舞蹈红色经典,更好地理解民族文化的时代内涵, 肩负助力中国舞蹈繁荣发展的使命担当!
(会议宣传组 研究生部 文/李楚婷、邵泽宇 图/李思成、冯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