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百年党建工作动态

【 BDA舞蹈论坛(2021)】分论坛:百年百部舞蹈中的红色记忆

  

  11月2日,BDA舞蹈论坛(2021)“百年百部舞蹈中的红色记忆”分论坛圆满完成。恰逢建党百年之际,北京舞蹈学院推出了“为人民而舞”庆祝建党百年百部作品展播活动(以下简称“百年百部”)。这一百部作品既是北京舞蹈学院创作精品的集中展现,也是中国舞蹈发展的时代缩影。在这重要的历史节点上,本场论坛特邀来自北京舞蹈学院的14位知名编导、学者,聚焦此次展播活动,就红色主题的舞蹈创作、经典作品的传承发扬、人民舞蹈家的精神传递等内容进行分享,以期探索“百年百部”舞蹈中红色记忆的生成与传播。论坛由北京舞蹈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王欣主持评议。

  

  北京舞蹈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百年百部"作品展演总导演高度以“与人民共情,与时代共舞”为题,聚焦"百年百部"作品线上与线下结合展演的重要性。他认为,舞蹈研究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通过学术梳理深入了解作品的方方面面,进而探寻舞蹈对社会发展的意义与价值。通过回顾往届论坛的主题与发言,他对舞蹈学科与舞种分类,舞蹈的创作、传承与保护等诸多问题进行了反思。他指出,舞蹈人应创作更多时代精品回馈人民、反哺社会。

  

  北京舞蹈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创意学院张建民教授以“红色主题舞蹈创作的激情重燃——舞蹈《梁祝》和《红船启航》的创作”为题,详尽阐述了红色主题的舞蹈创作。通过对原创舞剧《梁祝》和《红船启航》的题材立意、叙事手法、编舞技法等创作过程的介绍,他指出,红色题材舞剧创作应遵循质朴的叙述基调,从情感出发推动剧情变化,编导应具有坚实艺术功底,实现作品叙事与抒情的并举,情感性与艺术性的共融,舞蹈人应立足传统,注重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促使红色主题舞蹈创作焕发新的生命活力。

  

  北京舞蹈学院孙龙奎教授以“舞创舞——创意在结构,结构在境界”为题进行精彩发言。对于当代舞蹈创作,他对编创者提出了三点建议:第一,在厘清舞蹈结构与解构的概念后,需从时空广度、人文深度、历史厚度三个层面建构舞蹈的艺术观、美学观与世界观。第二,需从宏观与微观视角出发,把握作品的生命力与创作力。第三,需结合中国传统的儒家与道家思想,明晰作品境界的重要性。此外,他结合自身创作实践指出,创意要与时俱进、结构要与世俱化、境界要与美俱荣,因此舞蹈作品的创意不仅要安抚灵魂,更应涵养灵魂。

  

  北京舞蹈学院万素教授在“漫漫红色在现代意识中生发”的主题演讲中,以作品《长征——向八十年前的壮举深深鞠躬》为例,聚焦红色题材舞蹈作品的编创。从认知、构建、延续三个阶段分析如何传衍“漫漫红色”,她提出三点建议:第一,编导应以“一代人要做一代人的事”为创作理念,在自我反思和人性内省中赓续红色基因,熔铸红色情思。第二,现代红色意识的孕育需基于真实历史,立足当代视野,由艺术的想象转化为演绎的真实。第三,化繁为简的象征意味、交错意象的境界建构是作品达至“惟有余香散不尽”境界的关键。她认为,革命时代虽已远离我们,但红色精神仍需贴近我们,优良之作便为关键之钥。  

  

  北京舞蹈学院中国舞党总支书记黄奕华教授以“植根乡土,面向舞台,致敬伟大的人民艺术家”为题,以安徽花鼓灯女子群舞《淮水情兰花弯》为例进行主题发言。从“从何而来”“如何创造”“为谁创作”“责任担当”四个角度切入,她指出,创作应植根乡土,既需深入生活、敏于捕捉创作冲动,也需扎根实践、掌握创作的真实依据;创作应面向舞台,深度思考作品的审美基调,落实传统素材与作品语言的有机转化;创作应致敬人民,赓续传统,在感念民间艺术的哺育中探寻作品的情感依据。此外,她特别强调,当代舞蹈创作应坚守精神与技艺的臻合,秉承为人民而舞的使命担当,在民族舞蹈的锤炼中彰显出当代中国的时代风貌。

  

  北京舞蹈学院国际标准舞系齐志峰副教授以“为人民而舞——国际标准舞与拉丁舞存在的生命形式”主题进行演讲。首先,他廓清了以往“国标舞”刻板印象的称法,明确了国际标准舞是一门极具包容性、观赏性与参与性的世界语言。其次,他坚守创作本心的感召与指引,指出创作、教学与比赛都要摈弃杂念,于自我对话中坚守纯粹与真诚。再次,他主张舞蹈创作应寻根铸魂,在历史厚度中为作品汲取传统文化的养分,同时也应注重编导独特经历与创作个性。他重申“国标舞是世界的民族民间舞”这一观点,认为国标舞人应怀揣“为人民而舞”的初心,在全球化语境下以国际化语言彰显中国风范、传递中国价值。

  

  北京舞蹈学院创意学院教师李青以“从经典作品中汲取力量,以艺术初心掌舵未来”为题进行发言。她认为,通过影像的方式可以更细致深入地理解百年百部展演中每位编导的创作初衷、创作理念与创作技巧。她谈到,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在于时间的考验和大众的认可程度。同时,她希望广大编导应从经典作品中汲取力量,以艺术初心掌舵未来,以严谨态度传播舞蹈的积极力量,从而满足人们在艺术上的精神需求。

  

  北京舞蹈学院网络信息中心主任、高级工程师李超以“用影像总结历史,用史实传承舞蹈文化基因”为题,聚焦舞蹈影像与文化传承的关系。他以《韩熙载夜宴图》、百年百部作品创作为研究对象,探寻中国传世名画和舞蹈影像刻录历史,传播文化的历程。此外,通过对舞蹈影像制作与利用模式以及舞蹈作品的著作权问题,他提出富有建设性的保护策略与启示,以期最大程度实现对舞蹈文化与舞蹈影像的保护和传承。

  

  北京舞蹈学院人文学院任文惠副教授聚焦中国舞蹈与世界舞蹈文化的交融互动,以“在世界舞蹈语汇中熔铸中国精神”为主题进行发言。她指出,走向世界是百年来中国舞蹈的时代境域,也是中国舞蹈文化自信的责任担当。她以“百年百部”中的作品为例,认为当下中国舞蹈具有的“世界性、创造性、人民性”的艺术追求。她希望,广大舞蹈工作者坚持“为人民而舞”的创作导向,为世界舞蹈语汇镕铸中国精神,致力于中国舞蹈在世界舞蹈语汇中的发展与创新。

  

  北京舞蹈学院创意学院刘冰老师以“无问西东——在足尖上为人民而舞”为题,聚焦芭蕾艺术的发展。她以原创芭蕾舞剧《卖火柴的小女孩》为研究对象,肯定了舞蹈人首次以外国名著改编的形式进行舞蹈创作,赞扬了其高层次的文化起点,成为舞蹈用足尖与世界沟通交流的桥梁。她认为,时间是理解艺术作品的重要参照,从历史中汲取信仰、智慧和奋进力量,是百年百部创作给予我们最大的精神养分。作为舞蹈人应当不忘初心,回望来时路,照亮为人民而舞的远方。

  

  北京舞蹈学院人文学院教师杜乐以“重温经典——传统文化在百年党史下的当代记忆”为题,以当代视角讲述经典、重温经典、思考经典。从与时代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赓续华夏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传承“爱国、爱校、爱舞蹈”的初心使命角度切入,她回望历史中一代又一代舞蹈人的百年历程,她强调,我们应以拳拳赤诚之心重温经典、立足当下、展望未来。希望在对北舞先贤的致敬中,谱写民族舞蹈事业“为人民而舞”的华彩篇章。

  

  北京舞蹈学院民族舞蹈文化研究基地闫晶副教授的发言题目为“回眸经典,薪火相传”,她以民间舞为切入视角,以历时性的目光聚焦于民间舞的发展历程,点明了以民间舞的身体语言表达宏大主题的可行性与认可度,以及深化民族民间舞学科建设的必要性与前瞻性。重温经典作品背后的鲜活故事,在革命浪漫主义情怀的陶染中重拾“为人民而舞”的创作初心,坚守“立德树人”的教育初心,以舞蹈点燃希望之火,照亮时代新征程,在全球化语境中彰显舞蹈艺术的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北京舞蹈学院人文学院教师莎日娜以“百部作品中的人民影像”为题,从贾作光老师作品的两次“不被认可”为切入基点,归纳出艺术创作的两项维度。她认为,舞蹈既要从人民群众中汲取艺术语言,又要为人民群众立言尽意。她进一步从美学原则、叙事特征、舞蹈语言的实现路径等方面,陈述了“为人民而舞”理念的具象呈现。她特别强调,舞蹈作品既要在个体价值、国家发展与时代浪潮的交织中表达人民的理想,也要在当代红色舞蹈的濡染下寻求人民身份的认同,更要在历史真实、艺术真实与情感真实中构建永不褪色的人民记忆,深度挖掘经典作品中所映射的人民影像。

  

  北京舞蹈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王欣副教授以“难忘的嘱托——人民舞蹈家的精神传承”为题,高度赞扬了"百年百部"中舞蹈艺术家人民性的审美观。她认为,文艺创作需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文艺工作者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充分展现人民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精彩故事和感人力量,从而激扬起人们的强大斗志和前行力量。她特别强调,舞蹈工作者需与人民情感交融、忧乐同享,进而创作更多振奋人心的优秀作品。

  

  “百年百部”展播作品是对1954年北京舞蹈学院建校以来,不同时期、不同题材与不同舞种中百部原创作品红色基因的梳理,彰显了北京舞蹈学院以领军者的姿态践行新时代文艺使命的责任与担当。分论坛中优秀编导和青年学者在“为人民而舞”的主题下一同回望经典,交流分享,共同研讨红色经典作品的生成方式,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文化基因与时代价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将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将一代代北舞人所创作的优秀红色舞蹈文化资源融入党的艺术教育血脉之中。

  

  (会议宣传组 人文学院 文/阎晗、汤莹莹 图/冯越、李思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