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下午,由人文学院艺术理论部承办的BDA舞蹈论坛(2021)“红色艺术经典的对话”分论坛圆满完成。本论坛集聚各艺术领域的专家学者为听众带来关于红色经典文艺的思想盛宴,跨越文学、摄影、戏剧、舞蹈、电影、美术等多种文艺门类,从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角度出发,把握艺术学视野中的社会主义文艺观。希望通过本次高质量的论坛,为建设有北京舞蹈学院特色的文艺学理论课程体系助力。本分论坛由北京舞蹈学院人文学院艺术理论部艺术教研室主任吴海清教授、艺术理论部陈建男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研究员何浩担任评议,由艺术理论部任文惠副教授、王柯月老师主持。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宣传管理司前副司长、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前秘书长王丹彦以“从电影到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艺术启示”为题,通过分析《红色娘子军》的媒介演变历程,提出这部作品具有中西融合之美、精神内涵之美、视听综合之美。她认为,这部红色经典给我们四点启示:一,遵循艺术真实,从真实历史中吸取艺术的精华是红色经典吸引力与感染力的根基所在;二,与人民共情同心,是红色艺术形象深入人心与经典常青魅力之源;三,踏时代鼓点,运用极具传播力与影响力的艺术载体丰富红色经典的创新表达方式;四,以“三精”“三度”作为红色艺术经典基本要素。
北京舞蹈学院副教授郑永乐以“三十年代抗战剧的宏观分析”为题,以抗日战争历史背景为切入点,提出戏剧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唤醒社会各个阶层,塑造民族精神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分析抗战剧在戏剧中的比重等数据得出,中国共产党借助戏剧这一受众面广、接受度高、时效性强的艺术手段,广泛宣传教育民众,充分调动国民的抗日热情、凝聚全民的抗日、决心与信心。此外,独幕剧、活报剧等艺术形式成为中国共产党从事政治工作重要工具,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这种简单直接的戏剧形式在宣传思想、树立理想信念、鼓舞士气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的李超博士在其“抗战时期‘民族形式’的舞蹈书写”的主题发言中,溯源“民族形式”的历史发生。她指出,抗日战争时期两位具有西学背景的舞蹈艺术家吴晓邦与戴爱莲通过在中国舞蹈“民族形式”方向上的开辟与实践,以及延安“新秧歌运动”对在地民间形式的学习吸收、创新转化,从而实现了中国舞蹈“民族形式”探索的巨大成功。她强调,中国舞蹈的“民族形式”应秉持中国精神、植根中华民族、源于传统文化的三种品格去走向世界,要关注民生的现实主义创作,深入民间的民族情怀,在批判地继承中发展创新。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研究员何浩博士以“《讲话》的挑战与《暴风骤雨》的文学编码”为题,在其细致的文本分析、丰富的史料挖掘、重返文学现场的行动、自觉的理论现实感意识、文学的社会史研究方法基础上,以长篇小说《暴风骤雨》与延安文艺的历史的政治的、文学的、作家个体的、社会现实的关系为例,突破“文学-现实”的二维关系,提出了政治-社会现实-文学家的经验与意识-文学的分析框架。他认为文学家的创作是一种参与现实塑造的文化与政治实践行为,因此社会历史、文学家、文学作品之间可以建构其一种深度的、复杂的、动态的、多维的、具体的关系,这种关系是理解《讲话》与革命现实主义文学方式的多样性的关键。
南通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闵靖阳的发言聚焦于革命时代的美术教育。他在“新四军的美术教育”主题发言中提到,新四军美术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美术,新四军的美术教育是革命时期美术教育的样板。主要介绍了新四军美术教育中学校教育、美术宣传、群众文化教育的三种形式,并提出在新四军的美术教育下培养了大量革命美术人才、实现了抗战与革命胜利的现实意义,在艺术史上也推动了中国美术大众化转向和木刻版画民族化转向,呼吁当下继承和发扬新四军的美术教育传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为新时代教育与美术培根铸魂。
辽宁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卢冶的发言题目为“红色历史的视觉呈现——吴印咸的摄影术”,她介绍了“红色摄影家”吴印咸在延安时期的著名摄影作品,从视觉文化的层面探讨“延安叙事”的内在逻辑,以及这种叙事对40年代乃至50-70年代社会主义文化整体结构产生的深刻影响。其中谈到摄影中所凸显的延安“光晕”,是指来自于一种“从苦难到艰难”的逻辑塑造,而这种塑造从一开始就是由小说、诗歌、政治文本、音乐和摄影的相互应和。最后提出是艺术的综合呈现构成了全方位、立体化的“延安”,而吴印咸摄影术所呈现的延安还具有“与历史同在”的哲学与认识论经验。
北京舞蹈学院人文学院教师闫桢桢在“记忆的符合媒介:作为审美修辞的图像与身体——以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为例”的主题发言中,从图像与身体视野两方面探讨大型红色经典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所展现的集体记忆。阐述了作为记忆的重要媒介,图像和身体在情感强度和阐释空间上不同于⽂字媒介的重要性,并且提到在艺术形式中,这两种媒介常常会以复合、叠加的⽅式出现。她从两个方面分析音乐舞蹈史诗《东⽅红》,⼀⽅面是图像和身体在审美形式中相互融合,作品呈现出独特的组织形式和意识形态内涵;另⼀⽅面作为记忆媒介,通过特定的审美修辞展现出巨⼤的记忆潜能。发言充分说明了《东⽅红》中图像与身体之间彼此激发,以及这种在审美修辞中形成的复合媒介在构建集体记忆⽅面的功能和优势。
来自武汉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朴婕为大家带来“《关汉卿》与社会主义文艺经典的多样性”的主题演讲,从田汉于1958年创作的话剧作品《关汉卿》出发,分析了融合传统戏曲元素的现代话剧是如何体现西方现代文艺与中国传统文艺在内容和形式层面的多重碰撞。提到该作是因“纪念世界文化名人”活动而作,表明当时中国已经接触到多种文化,并能自觉考察全球文化格局和文化资源。在与世界交流中审视和改造利用自身文化传统,构建出传统的当代形式。通过作品内部形式的多样性分析深度挖掘中国文艺的主体性与民族形式的自觉。
中国矿业大学人文与艺术学院副教授曹洪洋以“红色舞台经典中的新中国工业化:技术、空间与人(1949-1978)”,为题,从国家工业化的角度重新解读红色舞蹈经典。通过描述这一时期舞台经典中的工业化表现,可以观察到新中国工业化所特有的革命要素、革命意识和革命范式。并以《红旗歌》作品的分析与“空间”概念引入美术史研究的意义进行探讨,从中把握当时舞台经典中的主流意识形态对大众现代化理解的引导,以及对新型革命者和新型社会成员融合身份的塑造。
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文艺研究所副研究员李静以“杨沫《青春之歌》的跨媒介呈现”为主题,从文学文本的历史发展与形态演变,从不同媒介分析社会主义红色经典的审美机制。主要从杨沫的长篇小说的《青春之歌》择取1958年的小说原著、1959年改编的电影,以及1999年与2006年改编的两版电视剧进行对照分析,观察同一故事在不同年代、不同媒介上的呈现方式,探讨便于大众理解文艺的生产机制、审美规律以及意识形态效果,以期为社会主义红色经典的重读与改编提供借鉴。
来自北京舞蹈学院人文学院教师王柯月以“革命地理学视野下的当代红色实景演出”进行主题发言,发言以新世纪以来红色主题的实景演艺为讨论对象。她关注这类新兴的舞台演艺形式不仅依托地域性的文化资源突出地方性特色,也吸纳与借用了社会主义红色经典相关叙事,由此表明红色主题的实景演艺借由真实自然、人文景观和多种艺术形式作为媒介,可以赋予其耳熟能详的经典叙事与当代性的阐释。提出作为地方性叙事“文本”的实景演出是作为表演主体之一的文化景观“在场”,应实现空间意义上“地方性”与“共同性”的辩证统一,也拓展出“红色地理学”这一当代面向。最后提出,这种当代红色实景演出的组成与创造,重新构建了革命与民族传统、家国历史以及革命地理学意义上的关系。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亚洲影视中心主任张燕教授综观中国影视创作实践,提出红色革命史始终是重要的命题。以“红色革命史的银幕再现与时代挖掘”为题进行发言,主要提出这类红色题材影视作品承载鲜明的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导向,作品以爱国主义、英雄主义为内核,且当下的创作数量与美学风格逐渐丰富多元。阐述了从主旋律到红色革命题材新主流电影发展的内在规律,从多元历史的新挖掘、宏观叙事与个人叙事、自觉强化类型化创作、运用科技创造视听奇观四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她结合建党百年的时代语境,认为红色革命史影视剧创作迎来新潮流,应不断贴近新时代、新青年观众、新文化主流,呈现出叙事新书写、视听新创造、商业新探索的影视新特点,实现意识形态书写下红色革命题材新主流创作,促进中国电影产业化、世界化的推进。
本场论坛主要分三组进行了专业且详细的学术展示,分别由北京舞蹈学院人文学院艺术理论部吴海清教授、陈建男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研究员何浩担任评议人。三位老师首先高度肯定了本论坛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对各位学者讨论红色经典的学术方法及学术视野进行了评议,指出各自理论运用和史料挖掘上的特点以及尚有讨论空间的地方。老师们的精彩评议深化了本场论坛的学术内涵,为听众提供了一场珍贵的思想盛宴。
在建党百年以来,中国红色艺术经典从历史连接当下,给予时代前进的力量。各个艺术领域学者以自己的视野广度、理论厚度与思想深度追索着红色经典的发展历史、记录着经典与时代休戚与共,共同探寻着文艺发展的未来走向。以期通过追索革命文艺史中的红色经典、记录红色文艺的多媒介演变与当下话语阐释、探寻红色经典对文艺未来发展的启示,积极建构革命文艺传承下的时代话语。
(宣传会议组 人文学院艺术理论部 文/郑永乐 彭清如 图/孟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