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BDA舞蹈论坛(2021)分论坛——“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当代舞蹈建构”于线上线下同步进行。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舞蹈有了更加多元的发展空间和传播渠道,汲取中国元素、蕴含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舞蹈作品频频“出圈”,走向大众视野。在此文化现象下,论坛聚焦当下舞蹈研究的热点问题,以“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当代舞蹈建构”为议题,邀请河南广播电视台“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导演组,参与排演的编导、演员以及民俗学、传播学、博物学、艺术管理等学者集聚,共同探索中国传统舞蹈文化影像化制作与大众化传播的崭新路径。论坛由北京舞蹈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武艳,中国艺术职业教育学会舞蹈专委会副主任、河南省舞蹈家协会主席韩瑾共同主持并评议。
北京舞蹈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武艳首先介绍了论坛的选题初衷:时值建党百年,“为人民而舞”一直是中国舞蹈人的初心使命。舞蹈艺术在科技助力下,形成了一股强劲的文化力影响全国。本论坛聚焦近年来中国传统舞蹈的“出圈”现象,以2021年备受关注的河南卫视舞蹈节目为例,探讨中国传统舞蹈的当代转化这一问题,邀请相关嘉宾从不同视角分享宝贵经验。
聚焦热点:揭秘传统舞蹈的出圈秘籍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改变了舞蹈原有的表达方式。如何才能更好地完成从舞台到镜头的转换,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三位导演讲述台前幕后精彩故事,分享数字化时代舞蹈制作、传播的新思维。
“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中为何总是舞蹈作品频频出圈?《清明奇妙游》《重阳奇妙游》总导演钱林林分享了她的答案。一方面,舞蹈本身就具有出圈特质。舞蹈是一种无国界的艺术语言,中国古典舞饱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符合河南卫视深挖传统文化的节目宗旨;另一方面,科技为舞蹈出圈赋能。技术手段的加持,强化了舞蹈的视觉效果,打破了舞蹈的原有时空,让舞蹈在经典与流行、传统与现代中找到平衡点与契合点,使人们亲近中国舞蹈,读懂中国故事,爱上中国传统。
《七夕奇妙游》《中秋奇妙游》总导演李鹏以“进入数字化时代,新媒体画面的制作和传播”为题,探讨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舞蹈视觉制作问题。他认为,互联网生态下受众喜欢的作品具有“奇观的视觉效果”“视觉服务于内容”“科技赋能文化”三个特点。而“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正是利用数字技术实现了固定舞台的动态化转变,全方位拓展了节目的时间、空间和层次,实现了观众全感观沉浸的效果。
《端午奇妙游》总导演陈佳以“青春”为关键词,分享了“中国节日”系列舞蹈节目的出圈秘籍。首先是开放、创新的“青春态度”。从优秀丰沛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从生动饱满的人民创作中汲取力量;其次是时代、前瞻、探索的“青春视野”定位。节目选材既开发地域特色,又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其三是鲜活、科技、时尚的“青春表达”。采用AI+VR的新科技,升级视听拍摄手法,把舞蹈放进情景交融的环境之中,为舞蹈作品的呈现提供更多可能。
创演心声:探索舞蹈艺术的影像化实践
从传统舞台走向电视媒介,舞蹈的载体、场域、时空等多维度都引来了全新的挑战。电视舞蹈节目制作对舞蹈总监有哪些全新要求,编导、演员又将如何平衡舞蹈与镜头、技术与艺术的关系,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舞蹈总监李永明,北京舞蹈学院教育学院副院长、优秀舞蹈编导胡岩,北舞青年舞团演员苏海陆给出答案。
作为“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舞蹈总监,中国舞蹈家协会理事、河南省舞蹈家协会副主席李永明从“节目策划的三个解读”“编创过程的五个把握”“电视舞蹈节目编创对创作者的要求”三方面分享了《中国节日》舞蹈创作的新思维。他强调,电视舞蹈创作要准确把握受众的观赏方式与审美习惯;准确把握电视文艺类舞蹈作品表现方式;准确把握现代影视拍摄技术、拍摄手法和先进拍摄仪器;准确把握当代审美趋向与审美诉求;准确把握传统文化、古典舞蹈的风味与神韵,这样才能与时俱进,创作出具有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
北京舞蹈学院教育学院副院长胡岩是“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纸扇书生》的编导。聚焦中国古典舞创作的创新化实践,他指出舞蹈从舞台呈现到荧幕呈现,引发了舞蹈本体创作与媒体视觉创作在认知、镜头、时长、场景、音乐的多种碰撞。他强调,编导一方面要转换思维,根据受众人群的不同,转变创作理念和手法,从镜头角度思考舞蹈;另一方面,要更加尊重传统的前提下守正创新,赋予传统舞蹈文化以当代活力。
国家二级演员、北舞青年舞团演员苏海陆作为“中秋奇妙游”《秋月稷》《鹤归来兮》的领舞,认为特效、剪辑和镜头语言丰富了舞蹈的表现形式,使舞蹈有更多的创作空间,希望技术与舞蹈能够实现更完美的融合,避免舞蹈作品在剪辑过程中减少本身的艺术表达。关于舞蹈的电视化传播问题,他认为走向市场、走进人民是中国艺术的发展之路。技术为舞蹈插上了翅膀,拓宽了中国古典舞的传播途径。
理论发声:解读文化现象的跨学科视野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中国文联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强调,文艺要“高擎民族精神火炬吹响时代前进号角,筑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文艺高峰”。每一个艺术实践蓬勃发展的“高峰”时代,都离不开理论者的理性评测与思考。民俗学、传播学、博物学、艺术管理的四位学者,以跨学科视角解读中国传统舞蹈文化的“出圈”现象。
中央民族大学民俗学教授林继富认为,河南卫视新颖、巧妙地以舞蹈来呈现中国节日,是将中华文化符号转化为身体实践的典型案例,也是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实践。他强调,舞蹈与节日均是系统性的文化符号。电视创作要特别注重身体文化与传统文化节日的结合,要尊重历史、尊重传统,在节日基调的基础上建构舞蹈符号进行文化表达。关于电视舞蹈的技艺争鸣,他认为技术因素永远不能消解其背后的艺术情感与文化内核。舞蹈只有呈现出对情感、生活、社会的理解,才是这个时代的好舞蹈。
聚焦舞蹈艺术的全媒体传播这一议题,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中国广播影视研究中心副主任、资深电视制作人张建珍对河南卫视的舞蹈节目给予了高度评价,指出节目的出圈在于其卓越的创新能力。一方面,“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巨有超强的叙事功力。节目几乎打破了传统电视叙事的约束,超越了传统舞台表演、电视晚会表演的时空限制,在某种程度实现了“电视语言的革命”;另一方面,节目在追求创新之时高度尊重舞蹈艺术,在求同存异中与舞蹈编导、演员进行跨界合作,从而保证了节目的专业水准。期待河南卫视、中国舞蹈成为国际传播重要IP。
故宫文化创意研究所副所长刘辉认为近年来舞蹈“出圈”现象,其深层根源与“文博热”相似,均是通过对传统文化符号的挖掘,引发大众的民族文化认同与自信。面对新技术对传统文化产业造成的冲击,她认为河南卫视的舞蹈节目成为知名文化IP后应积极赋能各个行业与产业,通过不断地“破圈”与融合形成更大的势能,共同活化中国传统文化遗产,推动国潮文化发展,坚定民族文化自信。
北京舞蹈学院人文学院教授马明以“舞蹈文本的跨界表达”为主题,从媒介传播、艺术创新两个视角分享了他对新媒体传播语境下舞蹈的认识。他谈到,表演艺术的传播媒介已从传统剧场媒介进入数字领域,新型的数字媒介为舞蹈艺术的创新与活化开辟了新的路径。智能化、数字化及信息化的媒介时代,舞蹈艺术文本已不是简单地“电视+舞蹈”“网络+舞蹈”的形态,跨界和融合势必是一种无法低估的内生动力。
三组嘉宾发言结束后,中国艺术职业教育学会舞蹈专委会副主任、河南省舞蹈家协会主席韩瑾对论坛进行总结,她指出将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精神思想、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提炼、标示出来,挖掘其当代价值与世界意义,从而实现民族自信、文化自信,既是国家对文艺的要求,是舞蹈人的应有使命。就中国古典舞的发展而言,文化是底蕴、审美是途径、学术是引领、训练是基石、创作是生机,而传播是渠道。她期望舞蹈人可以借鉴河南卫视跨界融合、交融重构的模式去传播中国古典舞、中国传统文化。从而担当起推动中国文化复兴、带动中国文化自信、强化中国文化认同的使命,完成立足当下、服务时代、感召未来的责任,这才是为时代而舞、为人民而舞的意义所在。
中国舞蹈在共产党领导下走过百年历程。“为人民而舞”标示了文艺的使命,是中国舞蹈艺术百年发展的核心所在,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建党百年这一历史节点,中国传统舞蹈的“出圈”让我们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迸发出的不竭动力。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舞蹈人将积极践行初心使命,在敬畏先贤礼敬传统的同时,把握时代浪潮赋予舞蹈的全新机遇,捧出“以人民为中心”的赤子之心,助力中国艺术的发展。
(人文学院 文/苏心、胡昕恬 图/彭曼琢、付一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