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下午,BDA舞蹈论坛(2021)创意学院分论坛“红色经典的当代书写与媒介对话——创作论坛”在线上顺利举行。来自舞蹈界的14位专家、学者、高校教师共聚线上平台,就红色主题舞蹈创作的时代价值、当代意义进行探讨,旨在紧紧围绕“为人民而舞”的初心使命,通过对红色经典题材的当代舞蹈创作路径与实践方法的研究,探索用舞蹈艺术传播红色文化资源,创作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舞蹈作品路径。北京舞蹈学院院长郭磊教授出席会议,创意学院副院长张云峰主持、评议。
北京舞蹈学院院长郭磊出席论坛并发言
北京舞蹈学院副院长、创意学院党总支书记许锐教授出席论坛并致辞。他代表北京舞蹈学院对嘉宾的参会表示感谢,对大家的探讨寄予厚望,希望活跃在一线的优秀编导作为中国当代创作的中流砥柱,能够在论坛中倾囊相授,分享真知灼见,共同探讨如何将丰富实践中积累的编创与教学经验进行总结运用,如何培养一批德艺双馨的编导人才,坚决贯彻落实党的文艺方针政策,牢记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使命担当,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为国家文艺事业的繁荣和发展贡献力量。
不忘初心:共研红色文艺的时代价值
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赵明以《闪闪的红星》《草原英雄小姐妹》等舞剧为切入点,对于红色基因的艺术传承、现实题材的当代意义进行探讨。通过对“为人民而舞”系列作品的回顾,他提出舞蹈创作者应该怀揣爱党之心与事业之心,牢记“为人民服务”的使命担当,培育红色基因下宽广的创作胸怀。舞蹈人应不断对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内涵进行深刻解读,以深厚的情怀讲好中国故事。
国家一级编导、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创意中心主任沈晨聚焦“百年情景史诗中红色舞蹈艺术作品的创作理念与编创手段”,以《伟大征程》中“抗美援朝”段落的创作为例,探讨了红色舞蹈艺术作品在艺术表现手法和形式演绎层面的新突破。他认为,舞蹈编导要运用多元的艺术手段来完成作品的艺术性与思想性表达,创作出叙事震撼人心,情感想象丰富的优秀舞蹈作品。
创意学院硕士生导师韩春启教授结合歌舞剧《老兵》芭蕾舞剧《宝塔山》等实例探讨创新和传统的关系,指出任何创新都离不开对传统的继承、学习和批判。在现代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创作者不能急功近利地追求形式的华丽,而是在学习历史、扎根传统中挖掘舞蹈的人文价值与情感价值,创作出属于当今时代的经典作品。
北舞青年舞团副团长、国家一级舞美设计任冬生以“信仰之美——红色主题舞台作品创作视觉呈现”为主题,结合《伟大征程》《永不消逝的电波》《伪装者》等作品进行分享。他指出,科技与艺术的结合扩充了舞台作品的审美价值,形成了新的交互性空间,延伸了创作者对红色主题当代书写的思考深度。
创意学院教授、《伟大征程》编导之一李珊珊认为,此次排演有效地实现了教学与实践的融合,形成了“学习-实践-再学习”的良性循环。她认为,在参与《伟大征程》这样重大艺术实践的历练中,能够对编导教学改革创新产生重要的助推作用,新一代创作者需要自觉延续中华民族红色血脉,不断开拓进取,承担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的历史使命与时代责任。
守正创新:共话红色书写的当代思路
中国东方演艺集团青年舞蹈编导周莉亚围绕自己近年来创作的《沙湾往事》《永不消逝的电波》等作品,分享了她的舞剧创作经验,她认为编导应以敬畏、真诚、纯粹的态度对待舞台,创新舞蹈编创手法,以舞蹈视角来改编原有题材,不断探索更多的可能性,深入挖掘红色题材的丰厚内涵。
中国东方演艺集团青年编导韩真结合自身作品《永不消逝的电波》,提出主旋律红色题材舞剧具有思想性、共情性、叙事性三个特点。她认为,编导应该考虑当代观众的审美能力,以作品与观众建立关联情感的艺术桥梁,打破观众“看不懂”舞剧的屏障,希望红色题材舞蹈创作可以转换叙述文本,创新表意形式,让红色题材舞剧既有表意的深刻性,又有呈现的生动性。
中央芭蕾舞团驻团编舞、国家一级编导费波对《红色娘子军》《世纪》等优秀主旋律作品进行回顾。他结合自己采风中的所见所感,分享了中国新一代芭蕾创作者在主旋律题材创作上所做出的积极探索。他认为,编导应该不断找寻表现形式和精神内核的契合点,从而进行主旋律题材的当代性舞蹈表达。
中国歌剧舞剧院导演孔德辛以近期创作的舞剧《秀水泱泱》为焦点,分享创作理念:作品首先以道具“伞”为符号进行隐喻表达,串联起了剧情结构;其次,注重开发心理空间,采用时空交错手法进行创作;其三,关注“大时代”中的“小人物”的刻画,深入挖掘普通个体的精神力量。她认为,红色题材舞蹈应该避免重复化、套路化的创作模式,体现编导个性化的思考方式。
中国歌剧舞剧院导演李世博结合个人的创作实践,分享了舞剧创作塑造历史人物的理念和方法。他认为编导要深刻理解认知所选题材,以不同的角度、样式和路径来塑造历史人物,这样作品才会真实而鲜活。他强调,技术不能真正决定舞剧的高低,编导的认知才是决定舞剧的品质高低的关键。
培根铸魂:共建红色创作的精神力量
在“新时代红色主题文艺创作与教育展望”中,发言嘉宾们从校内实践项目与编创人才培养出发,探讨红色经典题材在当代文艺创作与教育中的实际意义。北京舞蹈学院硕士生导师万素教授以“每代人都需要正能量——红色与编导的关系”为主题,结合多部红色题材作品的创作经验,从编导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生命观进行探讨。她认为,每一代人都应充满正能量进行创作,使作品达到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有机融合。
创意学院编导系教授张建民以“在实践中感受红色精神”为主题,分享了舞剧《红船启航》的创作实践。他谈到,该作品为建党九十周年而作,意在以舞蹈的形式来传递红色作品的内核。《红船启航》的红色艺术实践是一次精神的洗礼,那些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正是当下编创人才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和艺术养分。
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系教授田露结合原创作品《红珊瑚》《地雷战》等,分析象征性形象符号在创造有意味形式中的重要作用。她强调,红色题材舞蹈作品需要深度挖掘表现对象的精神世界、高尚情操与深邃情感,创作出具有典型性和创造性的艺术形象,揭示人的内在生命意识,让主旋律表达更深入心情感丰沛。
创意学院编导系副教授帅晓军从《戈壁青春》《洪湖水浪打浪》等作品入手,分享了他对红色题材舞蹈创作的思考。他谈到,红色题材创作不应刻画标签化、符号化人物,而是将经典的人物、事件与当代的观众进行联系,挖掘作品的内在精神力量,寻求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理想信念的统一,这对当下舞蹈的编创与教学均有重要意义。
创意学院副院长张云峰对此次论坛进行了整体评议,他强调要共同探寻中国舞蹈艺术“为人民而舞”的初心和共同肩负中国舞蹈艺术使命的责任与担当,助推舞蹈编导事业迈向更高台阶。同时,也希望与会编导们能在未来多为创意学院的学科建设和发展献计献策,互动互联,共同培育出更多新时代的优秀舞蹈编创人才。
北京舞蹈学院院长郭磊对论坛赞许有加,他指出,此分论坛汇聚了国内舞蹈编导界的众多优秀人才,在头脑风暴的过程中进行着艺术互通、智慧碰撞、资源共享,希望广大舞蹈人在学院积极搭建的高品质舞蹈编创交流平台中积极建言献策,共同努力推动舞蹈事业科学发展,为国家新时期的艺术创新与文化建设发挥出应有贡献。
立足当下回顾建党百年下的舞蹈艺术,部部红色经典舞蹈已在新中国的腾飞之路中留下了独特印记。回顾红色经典、传承红色精神,既是中国舞蹈人内化于心的自觉实践,也是时代进程中,党和人民为艺术工作者提出的不变要求。红色题材舞蹈作品的推陈出新,彰显着舞蹈人“为人民而舞”的初心使命。如何创作出既弘扬中华民族不竭奋斗的伟大精神,又深受广大人民喜爱的优秀舞蹈作品,已成为当代舞蹈人需要共同面对的时代命题。“十四五”开局之年,期待未来能够创作出更多提振民族自信心和提高民族凝聚力的优秀舞蹈作品,期待更多舞蹈人勇担使命,携手同行,在伟大征程中扬帆启航。
(创意学院 文/刘祎祎、谷云飞、谭昌林 图/周津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