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百年党建工作动态

【 BDA舞蹈论坛(2021)】全国舞蹈研究生分论坛(一):回望百年——百年党史中的当代中国舞蹈艺术发展

  

  11月1日晚,BDA舞蹈论坛(2021)全国研究生分论坛第一场成功举办。在建党百年这一历史性时刻,本场研究生分论坛聚焦百年党史中的当代中国舞蹈艺术发展,为来自国内外8所高校的10位研究生搭建平台,特邀华南师范大学音乐与舞蹈研究所副所长仝妍、北京舞蹈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王欣、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卿青和北京舞蹈学院人文学院讲师闫桢桢进行评议。以期通过研讨回溯中国舞蹈百年发展历程,凝聚青年力量,培育学术新人。论坛由北京舞蹈学院研究生部副主任李卿主持。

   

  北京舞蹈学院副院长邓佑玲受邀致辞,她介绍了BDA舞蹈论坛宗旨与往期主题,重点强调了BDA舞蹈论坛全国舞蹈研究生分论坛旨在为研究生学术成长搭建平台,为中国舞蹈学术事业和学科建设培养后备力量,为舞蹈学术发展建设富有朝气的学术共同体。希望本次论坛通过邀请12位在各领域颇有建树的青年学者点评,使研究生在主动参与和双向交流的过程中增强问题意识、提升学术修养、拓展学术视野。

 

  舞理寻觅:百年党史回溯下的宏观探讨

 

  

  关于百年党史中文艺队伍的形成与建设问题,北京舞蹈学院硕士研究生苏心以“舞蹈测峰者的身份定位与应有素养”为题进行发言。她认为筑就中国舞蹈高峰,一方面应创作高标卓著的“高峰之作”,另一方面应合力打造蓬勃发展的“高峰之势”。舞蹈研究者作为舞蹈高峰的“测峰者”,应以文化自觉、批评精神、媒介素养与全球视野来树立舞蹈研究的文化品格,促进中国舞蹈高峰的生成,助力中国文化复兴。

  

  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博士研究生杨普超关注舞蹈创作与舞蹈批评主体的实践诉求,指出舞蹈批评者应做到以下三点:第一要具备本土与全球的双重视野,坚守中国文化内核,体现中华民族艺术的独特性,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力量;第二要立足跨媒体传播的时代背景,更新舞蹈批评书写模式;第三要将中国舞蹈创作进行国际化视角解读,以世界眼光反观中国特有的艺术形态。

  

  结合时代历史语境和舞蹈发展脉络,上海戏剧学院博士研究生王梦琪将中国舞蹈的创作实践划分为七个阶段。站在建党百年的全新起点,她认为舞蹈创作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深耕:其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为人民书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其二,树立精品意识,注重艺术创新;其三,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使中国舞蹈创作继续阔步于现实主义的深远道路,进军新时代的广阔舞台。

  

  针对百年党史中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问题,中国戏曲学院硕士研究生李木子认为继承与发展应辩证结合,结合新时代文艺政策提出了可参考的发展路径:“以古之规矩,开新之生面”,具备舞蹈艺术的文化自觉,立足历史的长河以传承延续;“致知在格物”,从舞蹈本体出发进行探索,有效传承中华传统之美韵;“守正创新”,萃取民族舞蹈文化精华,结合马克思主义为中国舞蹈文化发展指引方向。

  

  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研究生马辰媛通过采访与文献查阅,回溯了跨越20年的舞蹈集成工作,提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是第一部中国舞蹈民族志巨作。她从社会建构、历史脉络、研究方法、学科基础和人才培养五个方面,总结了舞蹈集成的工作意义,凸显出百年党史中舞蹈集成工作对舞蹈学科发展的奠基作用以及为社会文化提供丰富智能的重大价值。

  

  五位硕士生发言结束后,华南师范大学音乐与舞蹈研究所副所长仝妍、北京舞蹈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王欣分别评议。仝妍副所长认为五位同学的发言展现了当代中国舞蹈研究生的较高水准,他们均逻辑结构清晰、语言表达能力强、熟练掌握质性研究方法。她建议,同学们应注重文献综述部分,充分了解相关研究现状;具备问题意识,进行切实可行个案分析;历史研究与理论分析相结合,注重研究的严谨性以及新颖性。

  

 北京舞蹈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王欣针对每位同学的论文提出针对性修改建议:苏心需注重对“艺术场”的概念进行深度研究,考虑测峰者所处的时代因素及文化因素;杨普超需进一步探究关于全人类的哲学命题,艺术家如应何跨越个体和本民族使其创作具有世界性意义;王梦琪在历史阶段分期的原则和标准上需更严谨;李木子应更注重思维逻辑的连贯性与一致性;马辰媛可以进一步分析舞蹈集成工作对实践方面的意义。

 

  现实关照:文艺政策引导下的个案思考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卫臻以“身份确立”“话语建构”“素质转型”三个关键词,概括了党的文艺政策对群众舞蹈的影响。她认为,身份政治崛起始于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工农兵形象成为新秧歌塑造的主体形象;社会话语的建构始于1978年文艺座谈会,将服务对象调整为人民群众,拓宽文艺表现领域;素质转型始于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对于“中国精神”的强调,注重文艺的精神内核。基于三个维度的视角,她阐述了国家意志与政策指向对群众舞蹈的功能转变、形式变迁的方向性引导。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林彦均以“中国传统舞蹈文化的当代舞蹈构建”为核心议题,从“如何为人民而舞”和“舞蹈符号”两方面对当代舞蹈构建的现存问题进行反思。她认为,以传统文化为题材的舞蹈创作需注重三个方面:实现传统文化符号的历史功能更新、传达人文历史中值得当代人学习的思想精神、切忌只关注动作的符号外壳而忽视其表意功能。

  

  北京舞蹈学院硕士研究生苏宇童从吴晓邦先生提出的“舞蹈自然法则”为切入点,分析了法则对自然人体与受训人体的影响,探究了舞蹈美感的构成因素和功能分类。他认为,法则的提出对当下舞蹈实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因为其破除了体态的审美焦虑、提升了舞蹈创作的想象力、为舞蹈破圈提供了发展的多元路径。

  \

  广西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房金库以吴晓邦先生同新安旅行团在桂林的活动为研究切入点,阐释了吴晓邦以及进步的文艺团体在共产党的指引之下进行的艺术活动。他以第一部现实主义题材舞剧《虎爷》为研究起点,按照时间顺序分析其创作背景与动机,探讨作品的历史意义及当代启示,他认为现实题材创作需以人民为主体,观照时代背景,深入人民生活;现实题材创作不应仅仅反映现实,而是以人民为主体的本质真实的映像。

  

  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张卉以《文化政策引领下的中国舞蹈产业实践(1992-2019)》为题,梳理了百年党史中文艺政策对舞蹈演出、舞蹈人才培养、舞蹈消费者培育等方面的影响。她为新时代舞蹈发展提出两点建议:第一,舞蹈人应从文化政策角度看待中国舞蹈产业,科学地、理性地、积极地响应政策;第二,舞蹈人应宏观把握政策、市场、历史以及舞蹈特色的互动关系,不断进行开拓、调试、适应的有益实践。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卿青对五位同学发言表示赞许,并对同学们存在的共性问题提出调整意见:在研究中需对主题概念进行明确界定,规范学术性表达,注重梳理内部思维逻辑,保持行文及语义的连贯性。她特别强调,要关注当下舞蹈艺术的发展特性,兼顾时代背景和社会文化因素,结合丰富的论据进行观点论证,以拓展研究视野为基本目的。

  

  北京舞蹈学院人文学院讲师闫桢桢针对各位同学的研究思路提出建议:卫臻还需进一步思考文艺政策与功能的关系;林彦均应对论据进行深入分析和阐释;苏宇童需聚焦舞蹈自然法则,丰富对舞蹈美感的论述;房金库应将问题意识贯穿于史料梳理之中,避免史与论的割裂;张卉可以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引入对比视角,从而对文化产业的独特性发展有更为清晰的认知。

  

  北京舞蹈学院研究生部副主任李卿对同学们的精彩发言和专家们切实点评表示感谢。希望同学们可以学习青年学者严谨细致的研究作风和求真务实的学术态度,主动展示、双向交流、在反馈指导的过程中获得学术成长,为后续研究学习奠定扎实基础。

  

  本场论坛以百年党史为背景,10位研究生从文艺方针的宏观视角系统化梳理中国舞蹈的发展历程;从舞蹈学科的微观视角分析舞蹈在文艺方针指导下的变化;通过微观与宏观角度的结合、纵向历史追溯与横向坐标拓展的衔接,用他们的智慧和努力,为展现百年党史中的中国舞蹈艺术发展之路助力!

 

(会议宣传组 研究生部 文/李楚婷、邵泽宇  图/李思成、冯龙)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