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百年党建工作动态

【BDA舞蹈论坛(2021)】BDA舞蹈论坛(2021)主论坛:13位专家学者精彩交流

 

 

11月1日,BDA舞蹈论坛(2021)主论坛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举行,十三位专家学者围绕“为人民而舞——中国舞蹈艺术发展之路”的主题作了精彩发言。

 

 

 

北京舞蹈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郭磊以“守正红色传统,创新育人事业”为题发表演讲。他表示,北京舞蹈学院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守正红色传统、创新育人事业的奋进史。面对中国教育的“全面现代化”, 北舞始终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作为舞蹈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传承“爱国爱校爱舞蹈”优良传统,以建设高水平特色型舞蹈艺术大学为目标,以培养高素质舞蹈艺术人才为己任, 为国家新时期的艺术创新与文化建设发挥出应有的教育贡献力。

 

 

北京舞蹈学院原院长、第五届学术委员会主任吕艺生教授以“为人民而舞的主体性认识”为题发表演讲。他提出:首先,为人民而舞是一种存在,其主体性是人民,根源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第二,为人民而舞的主体性与西方舞蹈的主体性之间具有不可回避的差别。西方舞蹈的主体性根源于人性自私论,为人民而舞是从人民出发,满足人民的需求;第三,为人民而舞的集体主体性中包容了个体主体性,正如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观念,为人民而舞并不限于中国人民,我们势必要为全人类而舞。

 

 

北京舞蹈学院原副院长、第五届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熊家泰教授以“创建有中国特色古典舞训练体系”为题发表演讲。他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回顾了中国古典舞训练体系的产生和发展,认为中国古典舞还需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落实一体多元指导思想,在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母体的基础上,发展汉代舞、敦煌舞等舞蹈风格;二是中国古典舞去芭蕾化,可以分析借鉴芭蕾针对人体训练的科学方法,但更要重视自身民族主题的定位和统领;三是要将“身韵”和基本功融为一体,从人才培养角度把浓郁的风格韵律贯彻到古典舞教学之中。

 

 

北京舞蹈学院第五届学术委员会委员肖苏华教授以“中国芭蕾的光辉历程和展望”为题发表演讲。 他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芭蕾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取得的重要成就。1958年我院成功上演经典芭蕾舞剧《天鹅湖》,1964年中央芭蕾舞团推出大型原创舞剧《红色娘子军》。改革开放后,中国芭蕾蓬勃发展,一方面学习上演西方优秀作品,一方面重视推出中国原创舞剧。中国芭蕾选手也在国际比赛中频频亮相,屡获大奖。进入新时代,中国芭蕾人积极响应号召,创作了多部大型主旋律舞剧。60多年来中国芭蕾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舞出足尖上靓丽的红色,跳出了新时代激昂的主旋律!

 

 

中国舞蹈家协会原主席赵汝蘅女士以 “参与中国芭蕾创作的回顾” 为题发表演讲作为新中国芭蕾事业的亲历者,她以《红色娘子军》为例回顾中国芭蕾创作起步阶段的时代背景,中国芭蕾人肩负历史使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通过集体的热爱和对艺术的追求,造就了一部经典的红色芭蕾舞剧。她以《大红灯笼高高挂》为例,讲述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中国芭蕾编创敢于突破阻力,勇于开拓创新。透过他者的视角和中国芭蕾国际巡演的历史,她表示我们用自己的作品和艺术水准,使中国芭蕾立足于世界。她深信通过不断继承和学习,中国芭蕾学派正在路上,世界芭蕾的未来在东方。

 

 

原文化部艺术司、科技司司长于平教授以“从‘历史的积淀’到‘被发明的传统’——民族学视阈下的舞蹈美学研究”为题发表演讲。他表示,民族学视阈下舞蹈美学研究的对象是自然舞蹈,而聚焦自然舞蹈是舞蹈美学研究的根本所在。自然舞蹈的美学特质呈现为某类特定风格,这是由特定社会生活决定的,其中生产劳动方式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他提醒很多成为教材的民族民间舞都是“被发明的传统”,尽管它们在基本体态、动作动律乃至构成模态上都暗含着与其原生状态的连续性,但不宜将其视为习俗意义上的美学风格。更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与变化,田野工作面对的大多也是“被发明的传统”。

 

 

北京舞蹈学院第五届学术委员会委员袁禾教授以“中国舞蹈史学的承传发展及现实意义”为题发表演讲。她指出,中国舞蹈史学研究的目的,首先是探寻舞蹈历史的发展线索,增强我们的民族自尊,文化自信和爱国热情;其次要揭示舞蹈发展的规律,为学科建设提供必要的史学依据,并进一步完善舞蹈学研究体系。袁禾教授指出:我们应该注重以挖掘传承弘扬优秀舞蹈为宗旨,通过分析舞蹈历史现象,揭示舞蹈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为舞蹈实践提供理论支撑,使舞蹈史学研究直接为舞蹈现实服务;让学生了解中国舞蹈的形式和审美传统,正确把握传承与创新。她还从舞蹈史学角度论证了中国古典舞的名实真伪。

 

 

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景小勇先生以“努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新时代中国东方演艺集团的舞台创新之路”为题发表演讲。他认为,新时代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必须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作为文艺创作的国家队,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加强创新创作、立足艺术精品,多次承担重大演出任务,力求用艺术精品奉献人民。他提出要坚定守护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理念,强调要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根据时代需求和人民需要进行批判性继承与创造性转化,打造既具中华民族精神命脉,又符合时代审美的优秀作品。

 

(以下专家学者以线上方式参与论坛)

 

 

北京舞蹈学院第五届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潘志涛教授以“‘民俗—民间—民族—典范’的中国民族舞蹈高等教育观”为题发表演讲。他梳理了自1980年以来,中国民族民间舞学科的建设历程,表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艺术是一代代艺术家、教育工作者在与人民的不断互动中形成的集体智慧的结晶。他提出中国舞蹈特色发展之路要继续沿着“民俗-民间-民族-典范”的路径,在民俗文化的基础上凝练升华民间艺术,创作出属于特定民族的典范形象,同时培养能表演、会教学、懂创作、搞研究、善管理的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从而推动扎根中国的民族舞蹈艺术蓬勃发展。

 

 

解放军文化艺术中心国家一级编剧赵大鸣先生以“现实题材与现实主义方法之于当代舞蹈创作”为题发表演讲。他提出,现实题材应该表现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物,题材的真实性比题材的时间性更重要,关键在于人物内容是否具有当时社会历史的本质真实。现实题材需要和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相结合,才可能具有艺术的真实性和现实性。现实主义是一种创作态度,是对待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原则。舞蹈创作者想要达到现实主义的高度,就应该关注客观世界,关注周围的社会人群,而不是只关注自己已有的认识观点和审美情趣。

 

 

广东舞蹈学校原校长、广东实验现代舞团创团团长杨美琦女士以“现代舞是中国更高层次文化艺术构建中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为题发表演讲。她通过珍贵的影像资料,向我们展示了中国第一个现代舞团——广东实验现代舞团的创建过程,及其过去三十多年中在舞蹈创作、人才培养、文化传播、国际交流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她期待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舞蹈能够与科技相结合,探索更多的表现形式,同时希望从体制机制、理论研究、学术实践、人才培养等方面助力中国现代舞的发展。

 

 

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原副所长江东教授以“‘中国古典舞’:一个厚重的文化景观”为题发表演讲。他表示中国古典舞得以蓬勃发展一方面得益于几代舞蹈人的共同努力,在实践领域不断开拓内生需求,满足社会大众的审美需要;另一方面是基于厚重的中华文明积淀,对于自己的文化根脉有着鲜明的理想投射和确定的美学汲取,并将依托这片沃土,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此外,他还提出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在发展中国古典舞的过程中,我们要重视理论研究,从而更好地促进实践成果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发展。

 

 

河南卫视副总监姚玮先生以“打破次元壁,寻找新链接”为题发表演讲。他分享了河南卫视近年来在推广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探索和实践:一是内容生产新理念,坚守文化定位,创新表达方式,用科技赋能视觉效果,实现“中国式高级审美”。二是融合传播新模式,把传统媒体内容“化整为零”形成多渠道联合用力、多层次舆论发酵,完成小屏到大屏的交互引流过程。三是创新机制新突破,因应新国潮发展趋势和移动互联网对传播的拆解再造,创新管理体系和经营思路,打造观众喜闻乐见的新派文化综艺类节目。

 

主论坛由北京舞蹈学院

学术委员会主任高度教授主持

 

 

(党委宣传部 文/钮晴 刘菲 图/牟可 张曦丹)

TOP